大灣區“菜籃子”開啓智能零售新模式
每一個農產品都貼有二維碼,掃一掃可查權威檢測報告和溯源信息。受訪者供圖 |
疫情期間,市民擔憂農貿市場、超市等人員密集場所的風險,而線上購買則面臨快遞人員進小區難、農產品品質不穩定等難點,無接觸購買新鮮果蔬成為新需求。4月27日,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智能零售模式發佈會暨粵旺新鮮“千點萬機”工程啓動儀式舉行,現場推廣了一款可購買優質安全農產品、具備冷藏功能、可掃碼支付取貨的智能零售終端。
針對無接觸購買新鮮果蔬的新需求,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平台近期探索出自動售賣新模式,藉助安裝在機關單位或社區的智能零售終端,消費者通過掃一掃等簡單操作,即可實現下班後帶生鮮回家或下樓即可買到生鮮,接下來將在全省佈局超過一千個銷售點、一萬台智能零售終端,助力打通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優質安全農產品端上百姓餐桌的“最後一公里”。
●南方日報記者 傅鵬 通訊員 穗農宣
無接觸購買
補齊生鮮冷鏈最後一環
“在農產品領域,目前是物流制約了電商的發展。”廣州市人大代表、廣州市宋小農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宋俊文表示,這對荔枝等對時間有高要求的產品品質影響較大。近來,農產品在生產端和運送過程中的冷鏈已經相對成熟,但在消費端卻功虧一簣。宋俊文指出,很多生鮮產品在送到小區後會常温放置很久,真正到消費者手上已經不再新鮮。
疫情期間,消費者對於無接觸購買農產品的需求也“水漲船高”。優質安全農產品端上百姓餐桌的“最後一公里”,備受關注。
“農產品生鮮冷鏈配送一頭連着農民,一頭連着消費者。”在市人大農村農業委員會主任鄭漢林看來,農民面臨着優質農產品賣不起好價的困境,而消費者越來越想方便地獲取新鮮優質的農產品,目前這兩頭並沒有很好地匹配,所以市場有着需求,也有着自生的動力,目前缺的是合適的、可落地的方式。
“我們積極大膽探索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智能零售新模式,經過兩個多月的試用,得到消費者的稱讚。”粵旺農業集團董事長萬俊華説,該模式的最大亮點是“安全新鮮,便利省時”,智能零售終端同樣具備冷藏功能,打通了生鮮冷鏈的最後一環。特別是近來疫情讓廣大消費者習慣了線上購買農產品的方式,也催生了無接觸購買農產品的新需求,所以智能零售新模式的推出也恰逢其時。
對於消費者來説,目前購買農產品的主要方式是前往農貿市場、社區商店、超市等場所線下購買,通過生鮮平台配送上門等方式。
粵旺新零售事業部總經理文興分析説,智能零售終端目前布點在機關單位或社區,消費者可在下班後帶生鮮回家或下樓就可購買或取貨,便捷方便。實體店有着租金和人力成本,一台智能零售終端的成本約為2萬元,一個銷售點一般會佈置5台左右,在運營成本上具有優勢。配送上門需要大量的配送員,此外包裝成本高也不環保,智能零售終端實現了全程冷鏈、自助售賣,賣的農產品包裝簡單、每天集中配送一次即可。
“有些生產基地在省外,所以為了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給消費者帶來更實惠的農產品,我們也在全力鋪開銷售點。”萬俊華表示,粵旺新鮮“千點萬機”工程的目標就是在全省佈局超過一千個銷售點、一萬台智能零售終端,目前已經佈局了30多個銷售點、200多台智能零售終端,消費者可購買的品種包括蔬菜、肉類、家禽、蛋奶等300多種農產品。
買得放心、吃得放心
掃一掃可查權威檢測報告和溯源信息
“非常安全!”萬俊華認為智能零售新模式除了購買便捷、無接觸購買的優勢,安全性更是其一大顯著優勢。
打開智能零售終端的櫃子、取出已購買的農產品,可以發現每一個農產品都貼有二維碼,消費者掃一掃就可以查詢到權威檢測報告和生產車間實時畫面、產品介紹等溯源信息。萬俊華介紹説,智能零售終端銷售的農產品全都來自供港標準的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和產品加工企業,均經過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平台流通。上架的產品有專門的團隊負責,按需及時更新,以保障消費者購買的產品安全、優質、新鮮。
掃一掃即可查權威檢測報告和溯源信息,與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平台穩步建設息息相關。該平台以供港澳質量安全標準為標杆,以“綠色食品”為質量發展方向,提供更優質的健康農產品;以“一個標準供市場、一個平台流通、一個體系監管質量安全”的運行模式,通過出台相關配套政策,引導企業提供物美價廉的產品,致力於將廣州打造成為全國優質農產品加工進出口的集散地,探索實現惠民惠商最大化。
“我們一直在探討生鮮農產品互聯網 冷鏈配送體系由誰去建設。”鄭漢林表示他去江浙一帶走訪時發現,企業都看到了這一市場的潛力,不缺投資主體,但考驗對資源的整合能力。傳統農業模式往往是單家獨户,難以實現規模效應。他表示解決之道是共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平台由政府主導,提升了平台的權威性。而操作層面則是由企業去做,讓龍頭企業率先去探索,帶領更多市場主體參與其中,發揮市場的內生動力。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平台自2019年9月28日正式啓用以來,致力於打造規模化的生產體系、全鏈條、全通透的質量安全溯源和監管體系、高效便利的流通體系。目前已有86個地級以上城市加入合作共建行列,認定702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69家產品加工企業。
“智能零售終端的推出也給了我們新選擇。”宋俊文表示,該公司農產品的配送渠道以客户的選擇為主,隨着智能零售終端的鋪開,他很期待這一市場的表現。
進入社區面臨新挑戰
冷鏈物流項目用地難有待解決
“早期佈局的三個銷售試點的銷售額一天也能達到5000至6000元。”文興表示,儘管布點還未鋪開、規模效應還未發揮,但因為打通了生產端和銷售端,刨去了中間成本,目前智能零售終端的農產品價格也基本和農貿市場同等產品的價格基本持平,部分商品略高但也不會超過超市的售價。下一步,他們的布點將從機關單位向社區全面鋪開。
如何進入社區,是智能零售終端面臨的下一個挑戰。在業內,存在生鮮自助投遞設施進小區難、冷鏈物流項目用地難、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標準化難等重點和難點問題。
廣州生鮮農產品消費需求巨大、電商消費居全國前列、冷鏈配送體系有待健全。去年,市人大常委會曾就生鮮農產品互聯網 冷鏈配送體系建設規劃、用地保障、冷鏈配送車輛通行管理、快遞末端配送等問題,對市政府及10個職能部門以現場網絡直播的方式進行了專題詢問,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特別是針對生鮮自助投遞設施進小區難的問題,在鄭漢林看來,這也是城市治理、公共服務的問題,需要政府的更多介入。因為消費端的冷鏈設施直接關乎每一位市民是否吃得好,電商平台的運作需要企業來執行,而基礎設施的建設則需要政府去推進。“新的社區可以爭取將冷鏈物流項目用地納入規劃,但已建成小區則面臨新的佔地問題。”鄭漢林表示,但生鮮自助投遞設施佔地並不大,可利用小區閒置空間,這需要政府出台相關措施規範末端設施的佈局,避免運營企業過高的佈局成本最終轉嫁消費者等問題。
文興説,他們已經和部分房產商達成協議,將在旗下的高端小區率先試水,待經驗成熟後快速推廣至更多社區,“我們希望更多的街坊能很快享受到下樓就可買到優質安全生鮮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