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人類進入現代文明以來,關於恐龍滅絕的原因,各國科學家爭論了一百多年,都沒能得出一個確切的結論。有的科學家支持火山大規模噴發引起的環境問題,導致恐龍滅絕的説法,還有的科學家認為是氣温驟降,此外還有地球磁極反轉、病毒傳染、海平面下降等説法,眾説紛紜。然而,最近二十多年來,“行星撞擊説”似乎漸漸成為了主流。
根據科學家們的説法,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一顆叫做奇克蘇魯布(Chicxulub)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在墨西哥海岸的一處地方留下了一個很深的大坑。撞擊事件發生後,引起了地球整體環境的大變化,創造了一個很大程度上不適合恐龍生存的世界。恐龍因此而滅絕。
然而,此前的一些科學家認為,持續了數萬年的大規模火山噴發,才最有可能是這次滅絕事件的真正原因——這次事件抹除了了地球上近75%的生命。
而最近,來自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布里斯托爾大學和倫敦大學學院的一個研究小組證明了,只有小行星撞擊才可能為全球恐龍的生存創造不利條件,而火山噴發的説法是錯誤的。他們的研究還表明,從長遠來看,大規模的火山活動反而有助於生命從小行星撞擊中恢復。這項研究結果在6月29日發表在了《美國科學院院刊》上。
首席研究員亞歷山德羅·奇亞倫扎博士(Dr. Alessandro Chiarenza)在帝國理工學院地球科學與工程系攻讀博士學位時主持了這項研究工作,他説:“我們發現,小行星在撞擊之後幾十年裏給地球帶來了漫長的冬季,這些環境影響破壞了適合恐龍生存的環境。相比之下,強烈火山噴發的影響還不足以嚴重破壞全球生態系統。”
“我們的研究首次從數據上證實,滅絕的唯一合理解釋是漫長冬季的影響,它在全球範圍內滅絕了恐龍棲息地。”小行星撞擊會將粒子和氣體釋放到大氣中,阻擋太陽數年之久,來自太陽的熱量無法到達地球表面,嚴寒持續了幾十年之久。
為了確定到底是哪種因素造成了恐龍滅絕,小行星撞擊還是火山活動,研究人員使用了氣候的地質標記和強大的數學模型。研究小組將這些方法與各種環境因素(如降雨量和温度)相結合,得出每種恐龍都需要什麼樣的環境因素才能茁壯成長。他們發現,只有小行星撞擊摧毀了所有潛在的恐龍棲息地,而火山活動在赤道附近反而留下了一些可生存的區域,給一些恐龍進化成鳥類提供了空間。
研究論文的主要作者之一,來自布里斯托爾大學的亞歷克斯·法恩斯沃思博士(Dr. Alex Farnsworth)説:“我們不只是利用地質記錄來模擬小行星或火山活動可能對全球氣候造成的影響,而是將這一方法向前推進了一步,為這項研究增加了一個生態層面,以揭示這些氣候波動如何嚴重影響生態系統。”
“在這項研究中,我們為關鍵的地質和氣候數據添加了一種建模方法,以顯示小行星撞擊對全球棲息地的破壞性影響。從本質上講,它為恐龍帶來了死亡。”
雖然火山噴發也會釋放出阻擋太陽的氣體和微粒,但它們也會釋放二氧化碳,一種温室氣體。在火山大規模爆發後的短期內,遮擋陽光的作用更大,導致了“火山冬天”。然而,從長遠來看,這些粒子和氣體會從大氣中逸出,而二氧化碳則會在大氣中停留並累積,反而使地球變暖。在這顆小行星引發的最初幾十年的全球冬季過後,研究小組的模型表明,從長期來看,火山噴發導致的變暖可能有助於恢復許多棲息地,幫助災後進化的新生命繁衍生息。
研究人員説:“我們提供了新的證據,表明大約同時發生的大規模火山噴發,可能減少了撞擊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特別是在漫長的冬季後加速了氣温的上升。火山引起的氣候變暖有助於促進物種滅絕後的動物和植物的生存和恢復,許多物種在滅絕後立即崛起,包括鳥類和哺乳動物。”
總而言之,大規模的火山噴發,反而推進了小行星撞擊災難後一些物種的崛起,我們似乎誤解了這些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