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做電池穿刺算不算斷章取義?
先來看看寧德時代對於比亞迪穿刺實驗的質疑:前者認為,進行穿刺實驗最多隻能驗證電芯是否容易被觸發熱失控,而“刀片電池”本身屬於磷酸鐵鋰電池的變種,材料決定了它不太對此敏感;同時,寧德時代還認為,動力電池的安全性還需考慮系統熱安全、機械安全、電氣安全以及功能安全等多個方面,只拿穿刺實驗説事兒就像“給油箱點火一樣輕浮和淺薄”。
最後,也許是玩黑色幽默,寧德時代在5月22日的針刺測試中,按照技術標準穿刺自家電池,卻只得到鋼針斷裂的結果:想解決電池穿刺熱失控,只需讓它扎不進去就好。(手動doge)
平心而論,這種拿電池懟斷鋼針的做法拿來噁心一下競爭對手是挺有意思,但沒法拿來作為太有力的論據支撐——誰都知道現實碰撞中幾乎不會產生這樣飛向電池的碎片。生生把鋼針懟斷,一樣會有人懷疑寧德時代也是在轉移視線。
回到電池安全本身,寧德時代“結論正確、過程極端”的論證也直接指出了比亞迪這邊的問題:目的不純粹。正如先前介紹刀片電池那次所説的,比亞迪對刀片電池的解説並不嚴謹,而其酷似華為系的捆綁式營銷也依舊是那味兒——把人們擔心的自燃風險排除,那麼使用它的比亞迪漢就是安全的。排除自燃隱患本身是沒毛病,但直接捆綁到整體安全就不合適了吧?
低鈷疑雲:特斯拉是不是被誤解了?
上面説到電芯安全,接下來我們談談電芯材料的問題。在特斯拉帶起一波“無鈷”浪潮隨機開溜之後,其他主機廠和電池製造商也開始了相關的探索——畢竟鈷作為一種戰略性物資,儲量和用途都要受到限制。
但是,為了遏制電池內鎳鋰混排的出現,研究人員有必要及時找出合適的替代材料。為此,通用研發並實用化了鈷含量降低70%左右的鎳鈷錳鋁四元電池Ultium,寧德時代自稱已有技術積累但暫無更大動作,而隔壁長城旗下的蜂巢則同時押寶高鎳電池和四元電池,並在發展規劃中明確了固態電池這一最終目標。
回過頭來,最先提出無鈷電池的特斯拉呢?在推出使用磷酸鐵鋰電池的Model 3之後,特斯拉似乎沒有進一步動作。難不成,他們所説的無鈷電池就是磷酸鐵鋰電池(這玩意兒還真不含鈷……),而最初的目的也不過只是降低點成本而已?
生物材料也能用?
有這麼一種調侃,現在某些生物學科分支的本科論文不難寫,隨便搞點石墨烯(或者碳納米管)和生物材料混一起,就是一個別人未曾觸碰的領域(甚至有拿皮膚排泄物和石墨烯混一起寫論文嘲諷這個現狀的人存在)。説是這麼説,但如果真有人因為這樣無厘頭的事搞出什麼成果,你會怎麼看?
最近,韓國KIST儲能中心的一個研究小組就整出了這麼一個奇怪的發明:他們把三文魚的DNA添加到過鋰化層狀氧化物(OLO)之中,製造出一種相對穩定的高性能陰極材料。
根據該研究小組的屆時,OLO的可逆容量理論上可達250 mAh/g,但反覆充放電會導致其結構崩潰,最終使電池失效。而添加進去的三文魚DNA片段對鋰離子吸附能力較強,有助於陰極結構的重新構建。因此,他們將三文魚DNA和碳納米管組合成複合塗層材料,用於增強OLO的穩定性能。
生物材料、碳納米管、材料科學……不得不説這個成果可以讓人生疑的要素實在有點兒多。三文魚DNA真有這麼神奇的功效嗎?對這則消息,我們抱着保守點的心態來看應該會更好。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