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騰訊遊戲開發大神意外墜亡,評論區卻惡意滿滿,看完後我沉默了

由 諸葛寒香 發佈於 科技

終身成長詞典已上線1780/3000詞條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2988天

01

前不久,詞條 #騰訊確認毛星雲離世# 上了熱搜,令人惋惜。

據騰訊內部公開信透露,天美F1工作室引擎開發組組長毛星雲於12月11日下午意外離世。

毛星雲出生於1991年,已經加入騰訊團隊五年多,是業內公認的大神。

他先後出版圖書《逐夢旅程:Windows遊戲編程之從零開始》《OpenCV3編程入門》,是很多人入行都會看的門檻書。

2013年,毛星雲曾在社交平台上談及自己的夢想:

我有一個夢想,有一天,西遊記能出ACT,打神弒佛,那絕對比戰神帶感。

我有一個夢想,有一天,上海灘能出沙盒遊戲,而不是玩《GTA》感受美國夢,亦或是玩《熱血無賴》體驗國外公司強行塞給我們的‘中國文化’。

我有一個夢想,有一天,不少3A大作不需漢化,因為是我們自己的遊戲。

我有一個夢想,將來的某一天,國產遊戲能像中國的其他產業一樣,以一個領跑者的姿態,面對全世界,面對全宇宙,氣宇軒昂,揚眉吐氣。國產不倒,單機永存。等着我們的好消息!

可以看出,他有理想有目標 ,還熱愛自己的職業。

2014年4月,時年23歲的毛星雲,收到來自美國微軟公司發來的賀信,祝賀他成為該年度微軟最有價值專家大獎的獲獎者。

該獎項是對全球範圍的IT和互聯網技術應用專家的最高獎項,每年在全球幾千萬技術專業人士中評選產生。

年僅30歲的毛星雲,已經是業內認同的優秀人才、其專業領域中的佼佼者。

風華正茂,IT翹楚,在世界互聯網領域享有非常高知名度的精英,闔然辭世,更讓圈內人士頗為震驚與痛心。

但是,毛星雲的不幸離世,在部分網友的眼裏,不僅不值得惋惜,甚至還遭來一片罵聲。

02

在報道該消息的某短視頻的評論區,刷下來不乏一些冷嘲熱諷的聲音:

“他的離去要是能拯救中國無數家庭和孩子該是多麼大的功德。”

“孩子們有希望了,可以有時間學習了。”

“感謝老天爺。”

“這是收走了嗎?”

“舉頭三尺有神明。”

……

圖源微博@迷惑行為大賞

一條鮮活的生命離去,但是評論區裏卻有一羣活生生的人這樣冷漠地給予惡評。

作為一名遊戲開發者、IT界的精英人才,他並沒有做什麼違法亂紀的事情,他僅僅是在自己熱愛的領域裏發揮自己的才能。

有什麼理由在去世後還要承受這樣的惡語攻擊呢?

不可否認,很多遊戲或多或少地都讓許許多多青少年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歷來遭受網民的詬病與非議。

可是,不能把青少年沉迷遊戲的所有原因,統統算到遊戲頭上,更不能嫁禍於遊戲開發者個人身上。

這讓我想到這樣一個段子:

80年代時候家長們説金庸武俠小説毀掉了孩子;

90年代是電子遊戲毀掉了孩子;

00年代的時候是電腦遊戲、網吧毀掉了孩子;

現在又變成了手機遊戲毀掉了孩子……

可是作為家長,難道自身對孩子的教育就沒有責任嗎?

遊戲或許是“毀掉孩子”的一個誘因,但卻絕不會是唯一的因素。

這羣人將孩子教育的失敗歸結於遊戲,也是在推卸責任,更是歸因偏差的體現。

他們仗着自己毫無邏輯章法的歸因,對一位已經逝去的遊戲開發者口誅筆伐,不僅冷漠,還顯現出他們的膚淺與認知水平的低下

03

《伯凡日知錄》中,提到一個有趣的例子:

有些重病患者被醫生判了死刑後,覺得反正生命快結束了,不如任性活一把,於是開始揮霍、放蕩不羈、暴飲暴食、抽煙喝酒……

但是,在這種無比的任性和放蕩之後,病人並沒有如期死去,於是到醫院檢查,竟然發現病好了。

病人就把自己痊癒的原因,歸結為各種放蕩任性、不注意養生。

這顯然是錯的,病人痊癒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我們至少可以作如下的猜測:

可能是心情放鬆了、壓力釋放了、免疫力增強了;可能是藥物治療有效;可能是改變了生活環境;甚至可能是醫生誤診了;……

醫學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重病痊癒的原因有很多,如果歸結為不良的生活習慣,就有點像“雄雞一唱天下白”。

公雞以為是自己把天叫亮的。

其實,天亮不亮,跟它有什麼關係呢?

病人把疾病痊癒的原因,歸結為不良的生活習慣,只是多種可能原因中的一種。

要證明一種確定、唯一的因果性,就需要運用批判性思維去進行大量的論證。

而那些重症患者,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這個過程。

他們只是簡單地做了對比,從自己的主體世界出發,把自己能夠感受到的前後區別,就確定為主要原因。

至於感受不到的原因,例如藥物作用、免疫改善,就不願意去考察。

就像將孩子沉迷遊戲全都歸結於遊戲本身一樣,錯誤的簡單歸因反而更加耽誤孩子的教育。

錯誤的歸因,不僅會導致事情的失敗,還容易形成偏見,自我設限及思維固化,根據錯誤歸因的結論去決策和行動,甚至還可能會害人害己。

然而從評論就不難看出,歸因偏差的現象不在少數

為什麼歸因偏差會如此普遍呢?

因為歸因本身就是一件富有挑戰的事。

歸因能力高下,正體現了一個人的認知深度的深淺。

當代社會,一個人的學習力、思考力,相當程度決定了他的競爭優勢。

而認知深度,正是打造認知優勢的核心,因此它對個人的發展也相當重要。

04

兩條建議,送給想要提高認知深度的你。

①鍛鍊批判性思維,學會多層次歸因。

深度認知就是更一般、夠可靠、能複用。

因此,日常提高深度認知的方法,就是採用歸因中的方法,不斷地向自己提問為什麼。

不甘於膚淺,而是追求深刻,透過現象看本質。

有這樣一個例子:

豐田汽車公司某一生產線上的機器總是停轉,雖然修過多次但仍不見好轉。

於是,豐田公司前副社長大野耐一,著名的豐田生產方式創始人,與工人進行了以下的問答:

一問:“為什麼機器停了?”

答:“因為超過了負荷,保險絲就斷了。”

二問:“為什麼超負荷呢?”

答:“因為軸承的潤滑不夠。”

三問:“為什麼潤滑不夠?”

答:“因為潤滑泵吸不上油來。”

四問:“為什麼吸不上油來?”

答:“因為油泵軸磨損、鬆動了。”

五問:“為什麼磨損了呢?”

答:“因為沒有安裝過濾器,混進了鐵屑等雜質。”

所謂的甘於膚淺,在這個案例中的表現就是:換根保險絲了事,於是修過多次機器仍然經常停轉;這也就是所謂的現象。

所謂的追求深刻,就像大野耐一那樣不停地追問,從而找到深層的原因,這也就是所謂的本質。

不斷地詢問“為什麼”,從而儘可能地到達亞里士多德説的第一原理,即最基礎、最本質的那個議題、假設、觀點。

因此,在每看到一個新現象的時候,要主動去連接,不要讓知識就只是“看過”而已,要內化成自己的技能。

②有意識積累規律性知識,提升認知水平。

知識和知識之間,重要性是有差別的。

抽象的規律性知識,更具有普遍性,更具有一般性,更能遷移複用,促進思考,因此屬於深度認知,重要性更高。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個人思維能力不同,認知能力區別很大,不加鍛鍊進修,很難認識複雜的邏輯。

因此只有充分積累規律性知識,鍛鍊思考力,提升認知水平,讓自己能不主觀、不片面、不消極、精確的歸因,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控制我們身邊的事物。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