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後,那個賣腎買iPhone的年輕人現狀曝光:透支的人生,遲早要還
原標題:10年後,那個賣腎買iPhone的年輕人現狀曝光:透支的人生,遲早要還
作者 | 肥貓
2011年,iPhone 4橫空出世,風靡全球。
在當時,手持一部iPhone就是“時尚人”“有面子”的象徵。
就連還沒有賺錢能力的中國高中生,也紛紛趨之若鶩。
其中,也包括了17歲安徽高中生小王。
由於家庭經濟條件不允許,小王為了緊跟風潮,竟劍走偏鋒,在網上找到了賣腎黑中介。
在對方“承諾”手術無痛無害後,他欣然賣掉了自己一個腎,獲得2.2萬元,買到了夢寐以求的iPhone4和iPad。
這樣奇葩的消費舉動,很快登上了各大新聞頭條。
面對採訪,小王大言不慚:
“一個腎臟對我來説足夠了,為什麼需要另一個?為什麼不賣它?”
絲毫沒覺得有任何不妥。
如今,10年過去了,電子產品飛速更迭,iPhone4也早已成為上古機型。
只剩一個腎的小王,過得還好嗎?
很不幸,由於當年手術環境沒有達到消毒標準,導致傷口感染,送院時,腎功能已嚴重損壞。
從那以後,小王的身體每況愈下。
如今,這個身高1米9的年輕小夥,被定為三級傷殘。
每天只能卧病在牀,瘦到只剩90多斤,生活無法自理。
更絕望的是,由於病情惡化,小王需要長期做腎透析,全家的錢早已被榨乾,只能靠低保度日。
僅僅為了一部手機,就輕易賣掉一顆腎。
可當健康逝去,再多的錢也換不回一個完整的身體。
今年,小王才剛剛27歲。
本該處在拼搏事業,結婚生子的黃金年齡,卻因一念之差賠上了自己後半生,讓整個家庭陷入沉淪。
不得不讓人感嘆、唏噓。
正如《斷頭皇后》裏所説的:
“他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總有人在眼花繚亂中迷失。
即使前車之鑑已足夠慘痛,但“小王們”非但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
看看身邊那些生活“精緻”的年輕人們。
在社交網絡上,女孩曬出香包美酒,高級化妝品。
男孩則用閃閃發光的手錶,限量版鞋來彰顯自己的不凡。
即便這些消費的數額高得讓人心疼,還是盲目跟風去維持精緻的假象。
究其原因,是這屆年輕人太虛榮了嗎?
我認為,這只是其中一個方面。
人性的慾望,我們無法避免。
消費風氣之所以越來越狂熱、衝動,更多的,是“消費主義”構造出的一套精妙、自洽的商業及文化邏輯。
通過各種手段,讓你無論是客觀上,還是主觀選擇,都不知不覺陷入一場精心佈局的操控之中。
【計劃報廢】
不少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花好幾千買了一部中高端手機,想着只要注意保養就能用很長時間。
配齊手機殼、鋼化膜不説,平時偶爾還會除除塵,簡直當寶貝一樣看待。
誰知,1年左右就出了問題,卡頓嚴重不説,還總是閃退,死機,影響正常使用。
就連公認流暢順滑的蘋果手機,也會在幾次系統升級後,變得巨卡無比。
曾經一位哈佛大學的學生髮現:
“每次蘋果發佈新機後,iPhone變慢的谷歌搜索指數就會飈升!”
新手機的銷量也隨之蹭蹭上漲。
顯然,這一切並不是產品質量不到家。
而是“計劃報廢”偷偷作祟。
BBC紀錄片《無節制消費的元兇》,揭露了其中的商家陰謀。
永遠不要想着花錢買一件商品,只要不追求更新換代,就能用很久。
每件商品都有“計劃壽命”,到時間就報廢,讓你不得不換新品。
早在1924年,幾家全球最大的電氣公司,就偷偷簽了個機密協議:
縮短燈泡使用壽命,從2500小時縮短到1000小時。
要是誰生產的燈泡使用壽命長,還要被罰款。
這樣的操作,就是為了增加消費者的購買次數。
後來,無論是洗衣機的加熱元件、打印機的墨盒、電動牙刷等,都開始有了這樣的屬性。
這些產品甚至在生產的時候,就加入了“雙保險”。
不僅到時間就報廢,報廢前還不讓你重複利用。
最常見的就是在電池蓋上設計特殊螺絲,防止有人自行更換電池延長使用壽命。
最後,為了以防萬一,他們還會在售後服務上做手腳。
一旦過了保修期就容易壞,自費維修還不划算。
而你卻覺得只是自己運氣不好。
這就是“計劃報廢”陷阱,可以説是商家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從源頭上讓你不停買買買,養成不斷更換新商品的習慣。
【製造需求】
不斷更換已有產品,只是開始。
基礎打好後,商家就要致力於製造需求,讓你買更多更貴的東西。
比如你想買一瓶洗髮水,你本來的真實需求,只是迅速把頭髮洗乾淨。
結果上網一搜,他們卻告訴你:
這是新升級的洗髮水,不僅可以去屑去油,還能有效保濕。
而洗髮水的旁邊,則是護髮素,功效是滋養秀髮,不會毛躁,讓你更加自信美麗。
這時你已經開始心動了,但“驚喜”還沒結束。
護髮素的下面,還有最新款的吹風機。
可實現更多檔位切換,負離子護髮按摩頭皮。
一看月銷量,5萬+!
你心想,這麼多人買,應該很好用吧。
這時候,你已經忘了你的最初需求只是一瓶洗髮水。
於是腦子一熱,花5倍的價錢滿足了這些新的需求。
你開始認為,有負離子的吹風機肯定比沒負離子的要好,即使你也説不出具體有什麼區別。
你甚至也根本不在乎那多出來的幾個檔位,可能一次也用不上。
但就是單純地相信,你真的需要這些東西,還有5萬多人也需要這些東西。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商家就告訴我們,不要壓抑自己的需求:
“女人就應該對自己好一點”
“男人就要捨得花錢”
除了日常用品要用好、用貴,配套購買。
到了各種節日,更是不能虧待自己、戀人和家人。
比如,你需要在情人節的時候吃得更精緻(貴)一點。
又比如,像這則花唄廣告,即使借錢也要給女兒過個體面的生日。
還美其名曰:儀式感。
但實際上,這些需求都是被製造出來的。
更關鍵的是,這種消費行為還有一個隱形的致命後果。
就是邊際效應遞減,一旦適應了這些需求,新鮮感、滿足感會越來越少。
為了維持快感,你必須購買更多,花費更多。
慢慢的,你的需求越來越難被滿足,心中產生的空虛感也越來越多。
為了彌補這種空虛感,只好投入到新一輪的消費需求之中。
【階級焦慮】
那麼,人們最難實現,但又最想實現的需求是什麼呢?
我認為,是階級躍遷。
一直以來,人類都有模仿上層階級生活方式的傾向。
對別墅、豪車以及奢侈品有一種天然嚮往,卻沒有足夠的財富支撐。
久而久之,就會陷入長期的階級焦慮。
針對這個痛點,商家們造出了“輕奢”概念。
不僅價格上讓人可以承受,看上去也有那麼點品味和格調。
給消費者一種高階級的身份認同感。
我有一個朋友,就特別喜歡買輕奢產品。
每當穿梭在各大品牌店,總是出手闊綽。
按她自己的説法,是要過名媛般的生活。
這讓我有點吃驚。
同樣是工薪階層,為什麼生活水平差距這麼大。
後來才知道,她光鮮亮麗的背後,靠的是信用卡、花唄和貸款機構來支撐。
而這,正是“消費主義”的一種洗腦:
“買了XX,你就是上流人士”
更厲害的是,他們還會把質疑的人裹挾在消費升級的氛圍中。
一旦你有疑問:
“這東西憑什麼這麼貴?”
“我買它有必要嗎?”
馬上就會有聲音告訴你:
“別問,問就是窮!買就對了!”
“你現在不懂,等你品味提升上去以後,自然就知道了”
以前的人,只有在買房時才會考慮超前消費。
但現在的人,會超前消費去購買一些不具有投資屬性的物品。
本質上,他們並不是喜歡物品本身。
而是想傳達:
“我有消費奢侈品的經濟實力”
“我配得上過上層階級優雅、精緻、從容的生活”
這種“配得上”“買得起”的感覺,正是化解階級焦慮最好的誘餌。
而且為了防止“階級”滑落,你還得不斷用金錢堆砌物質來維持。
其實,不管是工人,白領,還是高管,都不算上層階級。
但就是這些“窮人”的圈子裏,卻充滿相互鄙視,非要爭出個我高你低。
加上資本在背後的灌輸強化,商家才得以在這條鄙視鏈上輕鬆收割。
總的來説,商家利用“階級焦慮”,讓那些本不具備相應非必須商品消費能力的消費者去消費,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我們的三觀。
而體驗過程的虛幻感,只是他們幫你造了個夢,再提供途徑從表面上圓夢罷了。
商家們真的很聰明。
他們向你灌輸消費觀,包裝自己的產品,還借錢給你消費。
形成一個完整的收割閉環。
在賺了你現在和未來的錢的同時,還進一步堵塞普通人實現財富自由的路。
當你沉迷各種消費,失去了存下本金的機會,也就永遠達不到有錢有閒的盈餘狀態。
那麼,如何才能脱離“消費主義”困境?
我認為要做到兩點:
(1)理性思考
不要在看到光鮮亮麗時就一味追求。
通過戒掉不必要的物慾,建立自己正確的消費觀。
要清楚自己的錢花在了哪些地方,選擇合適的消費環境。
不要透支消費,要留有存餘應付生病之類的突發情況。
只有在冗雜的消費信息中靜下心來,才能真正明白自己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畢竟,枴杖再精美,對身體健康的人來説,也不過是個佔地方的雜物。
(2)認清自己
從內心真正認識自己,挖掘自我價值。
李銀河説:
“精緻的生活首先是清醒的,不是懵懂的,即意識到自身是存在的。
其次是平和的,不是不安的,再次是喜樂的,不是痛苦的。”
精緻不是表面上依靠昂貴的鞋包化妝品等外物來體現自己。
這樣只是看似物質豐富,實則心智匱乏。
放下外在的物質焦慮,真正的精緻,取決於你由內而外的努力。
一個人只有開始真正成為自己,才是最富有的時候。
—END—
“點贊”和“在看”,
分享好的價值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