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月15日,美國工業和安全局(BIS)宣佈,要求廠商將使用了美國的技術或設計的半導體芯片出口給華為時,必須得到美國政府的出口許可證。
這意味着,無論是否美國企業,只要在產品中使用了美國技術,向華為出口時都需要許可證。譬如,美國將有能力禁止台積電向華為旗下的海思半導體供貨。
由於華為在全球5G標準持有、技術開發上的優勢,讓美國認為華為對美國構成威脅,美國政府隨後祭出一連串行動,名義上説華為“威脅美國國家安全”,但本質上是打壓華為,試圖削弱華為在全球電信業中的領導地位。
這是在美國2019年5月16日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後,又一次對華為牽掣的升級。而這兩個時間點,正好是一年。
華為:我們還活着
這一年華為過得怎麼樣?在5月18日深圳華為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説:“為了應對實體清單的影響,華為研發投入有了巨幅的增加。同時,我們的存貨也大規模增加,給華為的經營和風險管理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當然好消息是,我們現在還活着。”
受到實體清單影響,2019年華為營收距離計劃相差大約120億美元,4個季度增長也在不斷下滑。儘管遭受打壓,但華為維持住了增長,並表示仍然會堅持全球化。
國家安全:無力的理由
美國工業和安全局説,宣佈新的措施原因是“限制華為使用美國科技和軟件在海外設計及製造其半導體,以保護美國國家安全”,並表示規定“阻斷了華為試圖破壞美國出口管制的努力”。也有美國官員一再聲稱,華為受到中國政府的控制。
對此,華為美國首席安全官安迪·珀迪(Andy Purdy)在5月18日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非常坦率地説,“我們已經準備好和美國政府討論在其他一些國家已有措施,我們可以通過政策、過程和技術,證明我們的產品和員工都不受中國政府的控制。我們已經準備好,接受獨立測試和獨立監測來確定風險。”
華為美國首席安全官接受財經媒體專訪
實際上,從去年11月22日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將華為列為“國家安全威脅”至今,美國沒有公佈任何證據。
而美國的歐洲盟友在華為一事上跟美國的態度就差別很大了。截至今年2月,華為已經獲得了91個5G商業合同,其中47個在歐洲、27個在亞洲、其他區域17個,累計發貨了60萬個5G AAU模塊。
到目前,美國所説的華為造成“國家安全威脅”成為了蒼白無力的藉口。
實質:商業讓位政治
分析人士認為,近年來華為連續遭到美國政府打壓,政治因素已經完全壓制住了經濟規律。資深美國財經研究及分析師詹姆斯·爾利(James Early)認為,華為的命運完全被綁架在了更宏大的中美議題之上,商業活動被迫讓位給了政治。
在此前,華為被美國政府作為了“貿易戰”的籌碼,被白宮反反覆覆使用。隨着中美雙方簽署第一階段經貿協議,關於華為的討論有所消解。但是,隨着當前美國政府將“責怪中國、對華強硬”作為年底大選的主要議題,華為再度成為了美國政府“借題發揮”的對象,展示其強硬做派。爾利説,由於經貿協議的實質是談判,到最後華為的局面可能會改善;但大選造成的不同是,政治議題是難以談判的,因此對於短時間內寄望於美國政府能夠達成和解並不現實。
損失:美國企業
根據美國實體清單的目錄,大約有150家美國公司還在與華為進行交易,美國政府新的規定將會對這些公司造成嚴重打擊。此前,華為平均每年向美國公司採購大約120億美元產品,在美國創造了4萬至5萬個工作機會,2019年,華為更是向美國公司採購了超過180億美元左右產品,現在華為必須在其他地方進行購買了。
而半導體產業,並不像其他產業一樣,在下游有這麼大型企業進行消化。一旦華為被禁止購買美國公司的原材料,這些產業鏈上游的美國企業必然面臨因為大客户華為丟失,而無法找到新買家的窘境。所以,到頭來,美國自認為美好的計劃實際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如果看看過去一年來美國政府在全球的遊説,蓬佩奧幾乎去一趟歐洲就要提一次華為,結果也沒達到目的,所以這下急紅了眼。再加上大選將至,把“攻擊中國”作為選舉策略,華為再度陷入了風暴的中心。
可以預見,華為在接下來必將面臨困難。華為官方説,除了勝利,我們已經無路可走。這也正好對應了一句英語的諺語:艱難困苦,玉汝於成。(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