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生產生活新圖景

數字化生產生活新圖景

(製圖 蔡華偉)

基礎設施,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包括交通、郵政、供水供電等領域的公共設施。數字基礎設施的提出,其背景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蓬勃發展。像水、電、公路一樣,數字信息已成為生產生活必備要素。具體來説,數字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信息基礎設施和對物理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改造兩部分。

數字基礎設施是立足當下、面向未來的新型基礎建設。它順應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社會發展趨勢,為人類未來新的生產生活方式提供平台和保障。在這一新型平台之上,人類生活、產業格局、經濟發展、社會治理、文化生態都將翻開嶄新一頁。

在數字基礎設施之上展開生產生活新圖景

設想10年後,當全社會實現大規模數字化時,整個社會基礎設施的存在形態、建設方式、運營方式和典型特徵都將發生根本性改變。數字化將成為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交互的重要形態。這是我們思考數字基礎設施的起點。

從技術層面看,當前數字基礎設施主要涉及5G、數據中心、雲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以及基於上述數字技術而形成的各類數字平台。購物、娛樂、出行、政務等各類數字平台,是數字商業、產業數字化、數字政務的基礎設施。此外,傳統物理基礎設施,經過數字化改造,正在形成融合基礎設施。3D打印、智能機器人、AR眼鏡、自動駕駛等新型應用科技,則將把數字基礎設施延伸到整個物理世界。一個全新的技術圖景正在構建之中。

數字基礎設施是新型基礎設施,會在物理世界之上孕育出新價值網絡和新服務體系、新“物種”和新業態。比如,工業互聯網裏的C2M(從消費者到製造商),可以實時把消費者需求傳遞給生產側——數字基礎設施不僅賦能供給側與需求側,還使供需兩側形成雙螺旋的持續互動,從而大幅提升全要素的經濟效率。

升級雲數據中心,融合關鍵技術,讓數據“跑”起來

“新一代雲數據中心”不同於傳統的“物理機房”。後者損耗大,但難以提供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計算服務。前者依照新一代雲計算標準建設,可以為社會提供源源不斷的雲服務,即通過服務器、存儲、軟件、網絡、安全等軟硬件設備的一體化,根據用户需求提供彈性頗高的服務,高效支持數字經濟發展和產業數字化變革。

雲計算具有巨大的規模化效應以及按需計費、靈活彈性等特性,已經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創新中心和能力底座。承載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的雲計算,依託算力、數據、算法這三個關鍵要素,與5G、新一代自動化技術聚合發展,產生聚變效應和輻射效應,是推動物理世界數字化轉型、傳統企業上雲、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數字基礎設施。“一切智能即服務”。人工智能作用也將日益凸顯,加速關鍵技術的融合發展。5G將大幅增加實時處理、現場處理、虛實融合的數據需求。物聯網則通過各類網絡接入,實現物與物、物與人的泛在連接,實現對物品和過程的智能化感知、識別和管理。在這個過程中,“物”將變得更具智能。物聯網帶來的“萬物上雲”和“物”的數字化、5G驅動下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的加速增長,都將創造前所未有的數據量,數據維度、價值密度也會前所未有的豐富,進而對大數據計算、存儲、分析和利用的技術和應用提出更高要求。簡言之,雲計算底座承載大數據處理和人工智能算法,通過5G觸達人們手中的智能端,完成雲網端一體的大閉環,共同構成一個萬物智能的世界。

需要強調的是,數據要想創造價值,必須在廣義的互聯網上“跑”起來。“要想富,先修路”。數字基礎設施的目標是為數據流動修通“信息高速公路”,即為數據安全有序流動建章立制、保駕護航,讓數據的“路”暢通起來。近期發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提出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推進政府數據開放共享”,“提升社會數據資源價值”,“加強數據資源整合和安全保護”。中國是數據資源和應用場景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人工智能技術在疑似病例探索和輔助診斷過程中積極發揮作用,為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打開新的突破口。

作為新一代數字技術集大成者,工業互聯網不斷迭代升級

工業互聯網作為數字基礎設施,其本質是以數據為驅動,化解數字時代的複雜問題。即利用數據進行信息交換與傳遞、洞察生產與商業運行規律、驅動全價值鏈和網絡化協同,產生新價值、新模式、新業態和新產業。

作為新一代數字技術集大成者,工業互聯網是數字技術與傳統工業技術的“疊加”與“融合”。未來,每一件產品、每一台設備、每一條生產線、每一座工廠都將實現數據化,並實時映射到數字世界,形成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雙生子”。數字世界將利用數據、算力、算法與模型,對物理世界發生的行為進行描述、分析、診斷、決策,從而以最低的試錯風險和成本,指導物理世界的生產運營。例如,藉助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鋼鐵企業可以有效降低鐵的損耗,每年節省成本上千萬元。

未來,工業互聯網在技術、架構、模式、生態等方面都將升級、迭代或是重構。工業互聯網發展將呈現以下主要特徵:第一,工業互聯網與消費互聯網將形成雙輪驅動、橫向耦合,最終達到供給側平衡。例如C2M模式,可有效將消費端數據注入到供給側,幫助製造企業實現以銷定產,同時打通金融、物流等消費端資源,整體賦能中小製造企業“端到端”的轉型。第二,更多製造企業將啓動數字中台戰略,快速響應前端業務變化。第三,打造“共生、共贏”生態體系。工業互聯網平台建設是複雜又漫長的系統工程,涉及眾多學科、技術與人才。只有相互信任、相互成就,才能構建一個共生、利他的生態系統,從而產生巨大的協同效應。

城市大腦為政府數字化轉型提供重要路徑和方法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以城市治理水平的提升為基礎。城市大腦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基礎設施。運用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可推動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的創新。從數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是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廣闊。

城市大腦為政府數字化轉型提供重要路徑和方法。數字化治理目標是全社會的數據互通、數字化的全面協同與跨部門的流程再造。城市大腦核心由中樞系統、系統、平台和數字駕駛艙組成,通過雲數據中心底座輸出相關能力,推動社會治理、經濟發展、民生服務的場景化應用。健康碼就是基於城市大腦的創新應用。2月11日,杭州推出全國首個健康碼。很快,健康碼在浙江全省各市上線,並向全國推廣,成為科學防控疫情、方便居民生活、有序推動復工復產的抓手。

在傳統基礎設施逐步完備的基礎上,如果我們能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上走在前面,將有力助推中國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創造經濟發展新動能、新變革,提升國家總體實力。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數字經濟時代的問題和挑戰。一方面,要避免“重建設、輕運營;重硬件、輕軟件”,防止重複投資。一方面,因應日益複雜的國際環境、全球產業鏈疏離的風險、新科技應用的科技倫理等問題,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應堅持開放的科技創新生態,積極加強國際科研合作。同時,創新投資模式,積極構建數字新基建生態,讓技術的紅利服務於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大目標。

不斷更新的製造業技術、不斷髮展的數字技術,以及數字應用環境下羣眾的廣泛參與,為數字化升級帶來巨大發展機遇。以未來眼光看待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新浪潮,抓住機遇,未來可期。(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副理事長劉松)

《 人民日報 》(2020年04月28日20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98 字。

轉載請註明: 數字化生產生活新圖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