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手機雙雄“盯緊”個人隱私安全

越來越多的人在使用智能手機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感受:與好友聊天或網上購物時,你想要吃的美食和購買的商品等信息,好像被“監聽”和“捕捉”了,並在各個手機APP上直接給予推薦。

手機APP的瘋狂,已大大超出了人們能忍受的底線。

近日,國內知名的網絡安全公司360稱,其推出的網絡安全防禦雷達系統360安全大腦監測到,一批金融類移動軟件以提供借貸服務之名,悄無聲息地竊取和收集手機用户的隱私信息。

360安全大腦的監測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中旬,部分金融類APP不僅非法收集用户敏感通訊數據,還嘗試對用户面部圖像進行靜默偷拍與上傳。

事實上,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移動網絡及其應用日益普及,手機在人們生產生活中的地位愈發重要。

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四部門2019年1月份聯合發佈的《關於開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的公告》顯示,我國近9億網民中手機上網比例高達99.1%,移動互聯網應用商店上架推廣的APP有近400萬款,總下載量超萬億次。

顯然,人們的工作生活與網絡空間的交疊共生程度正在不斷加深,但隨之而來,個人隱私信息的泄露和流轉也成為常態。

前段時間,央視新聞就曝光了手機APP的“偷窺”亂象,調查顯示,移動教學軟件“優學院”、辦公軟件“TIM”等多款APP,在用户不知情的情況下,非法收集用户敏感數據,甚至有APP在十幾分鍾內對手機裏的照片和文件進行了兩萬多次“訪問”。

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網絡及對抗技術研究所所長閆懷志表示,包括智能手機在內的移動智能終端給人們帶來的方便快捷的功能,主要是通過手機APP實現的。不過,很多知名的辦公、娛樂、社交類APP都有在後台頻繁偷窺用户信息的“惡習”。更有甚者,有的軟件不僅自身偷窺,還會頻繁喚起其它軟件也在後台自啓動偷窺用户信息。而手機APP的這種行為往往具有較強的隱蔽性,非專業人士通常難以察覺。

業界認為,大數據時代,數據成為能量巨大的寶藏,一旦用於精準營銷等商業活動就能創造出巨大價值。對於手機APP來説,他們不顧一切地收集用户隱私信息,基本上是為了完成精準營銷。如果手機APP不去挖掘用户的數據,就很難獲得用户痛點和喜好,沒有對用户痛點和喜好的洞察,就無法提供合適的產品和解決方案,也就無法創造商業價值。

但利益的另一面,是亟待保護的個人隱私信息。面對日益嚴峻的個人隱私安全問題,手機廠商們開始逐漸將研發目標更清晰地轉向如何提升手機本身的安全性能上。

前不久,小米在新推出的MIUI12系統中,新增了一項名為“隱私保護”的設置項。在這個設置項中,有“照明彈”“攔截網”“隱匿面具”等功能。其中,通過“照明彈”功能,用户可隨時查看手機APP一切權限索取舉動,同時會對敏感權限進行高亮顯示併發出提醒。

為提高全體員工對個人隱私安全的保護意識,小米還在6月舉辦了首屆安全與隱私宣傳月活動,為員工提供了超過50小時的在線安全與隱私課程,幫助近2萬名員工掌握了保護用户安全與隱私的基本知識。

據小米集團副總裁、小米安全與隱私委員會主席崔寶秋介紹,小米對個人隱私安全的保護一直很重視,早在2012年便成立了信息安全團隊,2014年更是專門成立了小米安全與隱私委員會,並於今年上半年正式發佈了小米隱私品牌。

崔寶秋説,在信息安全與個人隱私保護領域,儘管人們付出了99%的努力,但哪怕只有0.01%的疏漏都可能導致前功盡棄。因此,需要通過技術手段和管理手段來做到極致。而且,一個企業做好了還遠遠不夠,還需要整個行業甚至所有行業都做好了,用户的隱私才能得到真正全面的保護。

無獨有偶,與小米一樣,華為也將用户的個人隱私保護看作重中之重。

6月30日,在英國標準協會/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主辦的第二屆萬物互聯智慧高峯“雲上”論壇上,華為向業界展示了HUAWEI Mobile Services(華為HMS移動服務)是如何通過全球化的隱私治理框架構建開發者和消費者的信任。

據悉,為了保證全球範圍內隱私合規,華為終端雲服務在業界普遍認可的隱私框架(GAPP)的基礎上,融入了歐盟GDPR的隱私保護原則,結合各國本地法律進行適配,構建了全球隱私合規框架,以守護消費者的信息與隱私安全。

此外,華為也是唯一一個在手機處理器芯片中專門加入一個芯片用來存放用户指紋、密碼等隱私信息的手機廠商。

業內人士表示,華為和小米這兩大國內手機品牌不約而同“盯緊”了用户的個人隱私保護,説明目前手機廠商之間的競爭已邁入全新維度。當下,國內手機市場以價格、硬件、外觀設計為主的競爭手段已越來越同質化,手機廠商必須要找到新的競爭點,而個人隱私安全恰恰是一個一直被刻意忽視卻又被反覆提及的話題。同時,隨着越來越多手機APP“後門”的揭開,手機安全已成為用户選擇智能手機時考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未來誰能在安全性的體驗上做得最好,誰將掌握手機市場的主動權。

來源:經濟參考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012 字。

轉載請註明: 國內手機雙雄“盯緊”個人隱私安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