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儒家經典《論語》中自古就有“學而優則仕”的説法,而如今國內的智能手機行業也出現了“機而優則視”的潮流。從以IoT生態著稱的小米開始,華為、榮耀、一加,乃至新生的realme都先後投身到電視行業中,而在日前,手機行業中銷量排名極為靠前的OPPO,也已經明確即將推出旗下的電視產品。
在近日OPPO方面公佈自家在5G領域的成績中,其中在IoT類目中,就出現了電視的圖標。再結合之前OPPO新興移動終端事業部總裁劉波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的信息,今年下半年其將有更多核心入口級的產品發佈,其中就包括智能電視。因此這也意味着,OPPO入局電視領域已經基本成為定局。
手機廠商跨界做電視,首要原因自然是因為這類產品本身的技術門檻已經可以很容易邁過。而在此前互聯網企業大舉進軍電視行業前,這一市場就已經有着明顯的區隔,其中掌握圖像處理引擎與色彩管理方案等核心技術的三星、索尼、LG等外資品牌走的是技術路線,並佔據了高端市場不小的份額,傳統其他品牌則更多是用平價路線來搶佔中低端市場。
隨着小米與樂視等品牌的入局,電視行業也趁着移動互聯網發展的東風,開始全面向智能化轉型,甚至現在市場上也早已沒有了傳統的非智能電視產品。而在內容與智能化上更有建樹的互聯網品牌,也藉此機會搶佔了不少份額,如今這一市場更是儼然行程了傳統國內電視品牌、外資品牌,以及互聯網品牌的“三國殺”局面。
但紛紛入局電視行業的手機廠商,或許幾乎都沒有想單純靠電視的硬件本身去掙錢。縱觀目前各大互聯網品牌的銷售主力,幾乎清一色都是中低端產品,其所搶佔的顯然是如長虹、康佳、創維等傳統廠商的市場。事實上,從1996年長虹發佈第一次大規模降價的宣言算起,國內的電視製造業本身就已經打過了無數次價格戰,而在這樣的時候環境下,這類產品的溢價空間很早就已經被摧毀。而高端市場,又有掌握核心科技的三星、索尼、LG,這些海外品牌則無一不是擁有浸淫這一領域數十年,積累的可觀經驗與技術。
那麼手機廠商要做電視,又靠什麼去掙錢呢?其實此前頗有爭議的電視開機廣告,就已經告訴我們了,廣告將會是很重要的一塊收入,而除此之外,以會員為代表的增值服務也或將同樣會帶來一定的營收。並且目前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單純從電視業務上掙錢並非是手機廠商進入這一行業的關鍵,包括小米、華為,以及OPPO在內的品牌,看中的極有可能是智能電視在家庭中的入口地位。
事實上,手機廠商做電視的意圖,可能與做電腦的想法頗為類似,是為了覆蓋從工作、休閒、移動這三塊屏幕,而這也代表着消費者日常使用顯示信息的全部。更何況如今電視早已不再是單純被動接收信息的角色,早已融入到智能家居中,併成為了鏈接家庭與人的核心。
在如今各大廠商的IoT生態中,智能音箱事實上成為了整個生態的“指揮中心”,通過智能音箱來操控其他智能硬件也成為了很多廠商所宣傳的重要賣點。但是相比於電視來説,只能通過聲音這個單一維度來交互的音箱,在想象空間上明顯要小得多,視覺與聽覺並重的電視,無疑能夠為用户帶來更加多元化的體驗。
並且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智能電視市場的蛋糕要遠比手機小,但不同於換機週期更短的手機,電視的使用壽命無疑要長的多。畢竟對於大多數朋友來説,都不會對電視隨意進行更換,而且在其無故障的情況下,即便是達到了使用壽命通常也依舊能夠正常工作。
這也就意味着相比於各式小家電與智能手機,電視作為大家電之所以在消費者層面上更新換代的頻率很慢,還因為其安裝拆卸與運輸並不方便,同時由於長時間使用之後因為普遍缺少包裝,也使得其二手交易並不方便。不好賣二手,再加上使用率不高的現狀,所帶來的結果就是一台電視往往能在消費者家中短則待上四五年,多則更是能夠達到上十年。
因此廠商每賣出一台電視,所代表的就是一個持續擁抱自家生態的高粘性用户。要知道在目前手機市場競爭白熱化的情況下,消費者更換品牌的頻率可以説是非常的高,因此這樣對於電視用户這樣的高粘性長期用户,所意味的可能就是一座座金礦了。
如今隨着5G網絡建設的加速,乘着新基建的東風,物聯網也早已不再是個遙遠的概念。隨着國內市場智能家居產品滲透率的逐年攀升,在互聯網時代成長的“後浪”們也逐步即將迎來成家立業的階段,而這些與互聯網一同成長的年輕一代,自然在營造自己的小家時更樂意體驗科技的魅力。
而通過智能電視 智能手機的大小屏結合,顯然也將有助於影響消費者後續其他同類產品的購買傾向。畢竟當用户習慣一個品牌的智能家居生態後,就算其他品牌的產品再怎麼優秀,都極有可能都與現有這套生態在匹配上會有着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因此當消費者接受了智能手機,再用上了同品牌電視,進而換用同品牌的全套IoT設備,也就成為了極其順理成章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