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的國際輿論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

聯想的國際輿論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

我對聯想有一些擔心。

這種擔心不僅僅是經營業績的下滑,更重要的是國際輿論以及市場對聯想的評價,越來越趨於謹慎或者保守,這其實才是最可怕的。

2019-2020財年年報顯示:全年總收入3531億元,同比下降1%;税後利潤70.9億元,同比增長19%,再創歷史新高;淨利潤46.3億元,同比增長近12%。

聯想在第四季度(即自然年下2020年第一季度)受到冠狀病毒的嚴重打擊,導致淨收入同比下降64%,總銷售額同比下降10%。這家個人電腦和數據中心巨頭報告第四財季收入為106億美元,同比下降10%,淨收入為4300萬美元,而去年同期為1.18億美元。

聯想多年來一直在為其智能手機產品苦苦掙扎。正如彭博社技術專欄作家蒂姆·庫爾潘(Tim Culpan)在推文中指出的那樣,該公司的這一部門已經證明了無利可圖而且不是什麼秘密了,因此聯想聲稱自己現在保持與當時相同的價值似乎是荒謬的。該公司已經模糊地表示將“專注於減少新財政年度的損失”,但也許是時候進行徹底的反思了。

聯想被迫關閉其主要的智能手機工廠,這導致聯想移動業務集團(MBG)的銷售額同比下降47%,第四季度的税前虧損為6000萬美元。此次關閉還導致聯想的PC和Smart設備公司的收入同比下降4%,儘管該公司未提供截至3月31日的季度PC和Smart設備的銷售數字。

楊元慶表示,第四季度銷售額的另一個因素是:數據中心收入的下降是由於超大規模需求疲軟和“商品價格急劇下跌”所致。聯想的數據中心收入同比下降3%至12億美元。

站在全球疫情下看企業的表現,聯想的表現是可以理解的。但外界對聯想的期待比較高,對於聯想缺少核心技術的關注度更高。

2004年12月,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那一刻,全世界都記住了一個叫聯想的企業。當年的那份榮光,已經載入了中國乃至全球IT發展史冊。

從此以後,聯想已經不是中國的聯想,而是全世界的聯想。只是,在彼時的環境中,聯想似乎缺少居安思危意識。2015年藍科技在比利時採訪時,一位消費者的觀點至今讓我記憶猶新:

她説:聯想併購IBM個人電腦業務以後,很多消費者更加信任聯想,但是如今(2015年)我身邊的一些人也開始選擇其他品牌,因為他們認為,聯想併購IBM個人電腦業務以來並沒有太多技術上的變化,缺少新意以及不能引導潮流。

這種觀點未必代表全部,但至少從部分消費者的表述中我們能夠感受到,當年的聯想似乎還沉浸在併購IBM個人電腦業務的慣性中,反而缺少創新惰性和能夠迎合年輕人的產品。

當然,如果從銷量看,聯想仍然有無可比擬的優勢。但是銷量第一,並不代表着創新能力第一,並不代表着一定能抵擋得住後浪的挑戰。其實聯想這麼多年,也錯失了一些好機會。

也許,聯想PC業務的繁華掩蓋了一切問題。站在客觀公正地角度看,任何企業都會隨着環境的變化而出現各種變數,經營指標也會出現曲線,這也是正常的。

但問題可能會出現在決策層面。媒體多次報道聯想不搞研發,而使用別人的技術,這樣的做法在特定階段無可厚非。只是,當對手們用自己的核心技術佔領市場,除了品牌還有技術溢價權以外,聯想難道一直要靠品牌溢價權嗎?

未來的聯想可能正因為沒有核心技術而會不斷放大自己的短板,這才是最可怕的。

國際輿論發生微妙的變化,本質上是對聯想缺少核心技術的擔憂,是對其未來可持續性的發展而擔憂。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75 字。

轉載請註明: 聯想的國際輿論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