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每三輛大中型客車中就有一輛來自這個企業;在全球,每七輛大中型客車中也有一輛來自這個企業。這個企業就是客車行業的領頭羊"宇通集團",而它的帶領者就是公路之王湯玉祥。宇通是如何發展的?又是如何打開海外市場?逆襲成為銷售冠軍。公路之王湯玉祥:行業的先行者,從瀕臨倒閉做到全國第一
湯玉祥,1954年出生在江蘇宜興,父母雖都是農民,卻從小教導要好好讀書,才能脱離貧困。14歲的時候,家裏實在出不起學費,為了減輕父母的壓力,湯玉祥決定學一門手藝。
於是,到鄭州技術學校學習了2年汽車維修,畢業後年僅16歲的他開始在一家客車廠打工,這就是宇通集團的前身——鄭州客車廠。靠着勤奮和認真,從小工一直做到車間主任。
直到90年代初,訂單量逐漸減少,客車廠隨時面臨着倒閉的風險。一個偶然的機會,在與客户溝通的時候,湯玉祥發現長途客車的舒適度非常差,打工人每回一次家路上簡直是折磨,距離遠的,一坐就是20幾個小時。
於是,湯玉祥決定帶領車間的人開發出第一輛卧鋪客車。投入使用後,客户一致好評。隨後,經過股份制改造,鄭州客車廠轉型為鄭州宇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實現了從工廠制到公司制的轉變,這也為日後宇通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自卧鋪客車成功以後,湯玉祥更加註重研發和科研,成立了國內最大的客車生產基地,建立了國內客車行業第一個博士後科研流動工作站,先後開發了新能源汽車、智能安全校車,更是拓寬了海外市場,使得瀕臨倒閉的客車廠,經過十幾年的改革,搖身做到了全國第一。
在湯玉祥的帶領下,宇通向陽而生,逆襲成為全國銷量冠軍。宇通的發展史,可以説是中國客車行業發展進程的一個縮影。湯玉祥是如何做到讓宇通逆風翻盤?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市場預見力、精耕細作、創新改革
湯玉祥在一次採訪中説,前幾年,我們在"打獵",到處抓訂單;後來,我們以"種地"為基礎,即以我為主,配件先行,服務先行,一步步做出品牌來。從"獵手"到"耕耘者"的轉變,靠的是靠的是敏感的市場預見力,腳踏實地的精耕細作,靠的是積極的創新改革。
精準的預見力帶領着宇通多次第一時間搶佔市場先機。卧鋪客車、新能源客車、精品校車的推廣都是如此。及時發現市場需求和供應缺口,並大膽決策,是推動企業快速發展的基石。宇通迅速抓住了機會,並及時進行產品創新。
近些年來,兒童出行安全問題一直是大眾關注的重點話題之一。宇通在校車領域,可謂是行業的標杆品牌,其所有的科研、設計、產品加工都始終圍繞着"學童安全"展開。從宇通過去的發展歷程來看,它和國內其他客車企業一樣,經歷了時代的考驗。
但不同的是,每次它都挺了過來,靠的就是在一個領域做到最精,做到極致,從而提高企業的硬核實力。創新是一項高投入高回報的工作,如今多數企業之所以止步不前,就是缺乏積極主動的創新意識。
宇通每年拿出總銷售額的3?於研發,另一方面鼓勵員工自主創新。宇通對科研人員的獎勵基金高達500萬元;創新需要人才,高端技術人才的引進必不可少,怎樣才能留住人。
宇通在公司園區內建設食堂、超市、宿舍、醫療站等等,不僅非常重視高端人才,就連普通員工也享受同樣的待遇。這些就是宇通區別於其他企業的卓越之處。
"古巴模式"是宇通翹起海外市場的支點。期初,因工人語言不通,宇通給每兩個工人配一名翻譯,每人每年6萬美元的生活費,另一方面,加大投入,深入當地進行調查,做出符合當地特色的產品,這才把市場捋順,成功打開了海外市場的大門。
現在,在古巴街上,各式的大巴、中巴、雙層巴士幾乎都來自中國宇通。古巴的基礎設施非常落後,而高質量的宇通客車給古巴人留下了深刻的"中國製造"印象。旅遊到古巴的中國遊客,見到此景,亦是滿滿的自豪感。
曾經"中國製造"一度掛着"山寨"的標籤,現在的中國製造,不論是價格還是質量,都得到了國內外的一致認可,令世界矚目。這正是源於中國人特有的精神,中國企業的不斷努力,才使得民族品牌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湯玉祥曾説過,企業有責任代表國家,將本國的產品推廣到海外市場,也許這項投資是虧本的,但從長遠來講,這對中國客車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積極的影響。宇通沒有着眼於當下的利益,而是站在責任的高度上,為了民族事業在奮鬥。
成功也許可以複製,中國的企業都應學習宇通,肩負使命,為國爭光,全球銷量6萬輛大巴,碾壓比亞迪,連續7年全球銷量第一。隨着眾多新興企業的出現,各行各業競爭激烈,宇通也面臨着諸多困境,相信宇通會秉持初心,未來的路會更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