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三年虧損20億,喜馬拉雅「聲意」難做

由 忻素芹 發佈於 科技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豹變”(ID:baobiannews),作者:沈方偉,36氪經授權發佈。

“耳朵經濟”成為新爆點,國內音頻分享頭部平台喜馬拉雅有了更多可以説的故事,即將登陸資本市場,但是營收方式單一,未來上升空間不明,越來越多的外部競爭者,都是喜馬拉雅需要直面的問題。

多次曝出上市傳聞後,國內在線音頻分享頭部平台喜馬拉雅終於邁出了上市步伐。

5月1日,喜馬拉雅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招股書,計劃上市,股票代碼“XIMA”。

招股書披露了喜馬拉雅最新的活躍用户,一季度活躍用户達到2.5億,其中移動端月活用户1.04億和IoT及其他第三方開放平台月活用户1.46億。

不過,看似龐大的用户體量並不能掩蓋喜馬拉雅乃至整個行業面對的困局,營收方式單一,未來上升空間不明。

儘管早先營造出了“耳朵經濟”的故事,但行業的前景並不令人樂觀。一年前,行業第二的荔枝fm搶得“在線音頻第一股”位置在納斯達克上市,但不足一年內公司市值曾大幅縮水60%,如今市值僅有3億美元。

所有的音頻平台在邁向上市後,都必須面對幾大追問,盈利模式,未來方向,如何應對天花板。

如何在這些問題中找到一個平衡點,事關平台未來發展的關鍵方向。

“耳朵經濟”不夠性感

2012年,隨着智能手機普及,移動互聯網崛起,各行各業都在被改變。移動音頻領域也先後出現了一波掘金者。

對於喜馬拉雅聯合創始人、連續創業者餘建軍來説,音頻是滿足碎片化時間的媒體,而且音頻UGC(用户原創內容)成本以及帶寬成本要遠遠低於視頻,所以選擇了移動音頻領域創業。

九年後,喜馬拉雅終於要登陸美股。即使耳朵經濟如今成了熱門賽道,但掙錢難仍是音頻賽道以及喜馬拉雅需要直面的問題。

招股書顯示,2018-2020年,喜馬拉雅營收分別為14.8億元、26.8億元和40.5億元。平台迄今為止尚未盈利,三年來同期淨虧損為7.737億元、7.733億元、6.051億元。

虧損的原因同時來自供應和需求兩端。

一方面,內容佔據了公司支出的大頭,超16.1萬名內容創作者及第三方IP版權方獲得了約13億元的分成收入。

財報介紹,喜馬拉雅今天的內容涵蓋了泛知識和泛娛樂100多個品類,內容供給模式為PGC+PUGC+UGC,即以著名IP孵化加盟製作的專業生產內容,細分領域具備專業能力的用户生產內容,普通用户生產內容為主導的內容模式。

另一方面,喜馬拉雅2.5億月活用户中,付費率為13.3%,約1390萬人。

按照正常商業邏輯,企業賣出商品或者服務,收取相應的報酬本是天經地義,但在中國互聯網市場,尤其是內容市場,這個模式不斷失效,尤其需要用户以真金白銀買單時,用户就會自動溜走。

在內容市場,「羊毛出在豬身上,狗買單」的商業模式更得到認可,用户更傾向於選擇免費內容,貢獻出更多的時間,平台以第三方售賣廣告獲得盈利的模式。

從喜馬拉雅的營收結構來看,付費訂閲的收入在總營收中佔比大概四成,另外近六成從廣告、直播、教育服務等業務中獲取。

雖然付費訂閲是收入第一大來源,2020年喜馬拉雅實現了17.5億元訂閲收入,同比增長了41%。但是這塊業務在總營收中佔比卻從46.3%下降到43.3%。而廣告收入增速達到73%,在2020年獲得10.7億元收入,在總營收中佔比增加了3.5個百分點。

早於喜馬拉雅上市的荔枝,此前收入更主要依賴禮物打賞抽成,在2018年全年和2019年Q3季度一度達到98.3%及99.1%,這也是導致荔枝股價暴跌的主要原因。

智能家居、車聯網能講出新故事?

以優酷、愛奇藝、騰訊為首的三大視頻平台,在過去十年中持續燒錢投資,用於孵化IP自制內容,但迄今為止仍然面臨百億虧損,愛奇藝付費會員不促銷不綁定銷量就直線下降。

在線音樂行業經過十幾年的清洗和競爭,頭部佔據絕對份額的騰訊音樂集團也僅僅獲得了8%的付費率。

相比於各家影視行業每年1-3部的爆款劇和熱門IP孵化,在線音樂藉助流量和明星效應帶來的千萬專輯銷量,在線音頻賽道更難出現爆款。

一位從業人士告訴豹變,在大多數音頻平台,能夠賣出超過10萬份的專輯便已經是超級爆款,百萬級的銷售數據更是從未出現,每年看似繁榮,但真正的爆款內容寥寥無幾。

這在另一方面也由在線音頻的滲透率決定,招股書引用了灼識諮詢(CIC)數據顯示,中國的在線音頻滲透率2020年為16.1%,同期在線音樂,短視頻和長視頻的滲透率分別為56.7%、73.8%和74.2%。

當用户滲透率、銷量都不樂觀的情況下,需要平台用新的故事來支撐,以獲得投資方和上市後資本市場的信任。而喜馬拉雅選擇押注IoT,招股書中重點強調了將發力智能家居和車聯網的服務模式。

事實上,智能家居的嘗試並不成功,平台對於智能設備的投入最早始於2017年,推出首款智能音箱“小雅”,購買年費會員+1元模式獲得智能音箱。

但從2020年中國智能音箱市場銷售數據來看,以天貓精靈、百度、小米為首的三家企業份額佔比高達95.6%,主動權顯然掌握長期投入和積累了大量產品經驗的百度、小米等硬件設備廠商手中。

如果不能在內容付費和硬件上取得重大突破,那麼就繼續在第三方買單的羊毛生意上發力。

按照招股書中披露的1.46億IoT用户體量,來自第三方的流量超過了喜馬拉雅移動端的用户量。通過這份流量加註,喜馬拉雅的月活用户整整翻了一倍。

招股書介紹,平台目前選擇與60多家汽車廠商合作,在汽車上植入喜馬拉雅的車載內容。

未來一段時間,還將持續加大逐步加大對汽車、智能家居、智能音箱、智能穿戴等硬件終端的佈局。但關於這個週期將持續多久,才能養成健康的商業模式,一切還沒有答案。

無法迴避的天花板

如何吸引更多的流量和做好商業化變現,是任何一家在線音頻平台都無法迴避的難題。

喜馬拉雅副總張永昶曾在2018年接受採訪時承認行業困境:“整體月活用户大約在2億左右,喜馬拉雅在1.5億,就算我們是100%,它還是不夠大。”

創始人餘建軍在接受採訪時也坦言:“行業叢林法則,很難有‘小而美’存在。你不快速長大可能就和你沒什麼關係了。”

維持喜馬拉雅的內容基本盤和護城河,仍然需要持續不斷的投入,才能在滿足用户需求的同時保住第一音頻平台的地位。

招股書也顯示,喜馬拉雅的銷售及推廣費用2020年達到16.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加了40%,其中用户獲取成本增加了3個億。

而何時才能等到用户習慣和消費能力的成熟?不管是優愛騰還是TME,大家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一個不樂觀的參照樣例是,長期來看,獨家內容所帶來的優勢或許並不能保障平台始終處於優勢地位,殺死你的不一定是競爭對手,而可能是別的賽道躥來的其他玩家。

以Spotify為例,平台自2015年來花費逾數十億美元投入自制獨家內容,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全球最高人氣博客主持人Joe Rogan、英國皇室哈里王子夫婦都加入了內容創作團隊,邀請範圍涵蓋了英語圈的大多數名人。

但Spotify的2021Q1財報顯示,自制播客類內容活躍用户僅佔總月活的25%,公司已經決定不在財報中公佈具體的播客內容詳細用户數據。

而即便未來市場再具備上升空間,消費習慣慢慢確立,越來越多的用户願意為內容買單,屆時所有行業從業者依然都繞不過一個問題:

越來越多的智能家居設備裝上屏幕,短視頻、直播搶奪了注意力,人們的時間被無限擠佔。

當大家有條件接受視頻這種更高維度的刺激時,人們為什麼會選擇音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