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4月24日電 (記者杜燕飛)“氫能在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目標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加速突破氫能關鍵材料和核心技術裝備”“可再生能源制氫成本有望在2030年實現平價”……
日前在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創新戰略聯盟(以下簡稱“中國氫能聯盟”)舉辦的“十四五”氫能產業發展論壇上,與會嘉賓認為,作為一種零碳能源,氫能在助力碳達峯、碳中和目標實現過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十四五”期間,要提升基礎研究、前沿技術和創新能力,逐步降低用氫成本。
“十四五”氫能產業發展論壇現場。中國氫能聯盟供圖
實現碳達峯碳中和 氫能發揮重要作用
2020年9月,我國宣佈將力爭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達到峯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紮實做好碳達峯、碳中和各項工作。
“碳達峯、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明確了我國本世紀中葉應對氣候變化,綠色低碳發展的願景和任務,氫能在這過程中將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國氫能聯盟戰略指導委員會主任、科技部原部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説。
國家能源局監管總監李冶指出,近年來,以歐洲、日韓等為代表的國家紛紛將氫能作為脱碳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綠色經濟復甦的新引擎,氫能也是我國能源革命重要的探索方向。“目前我國已經有23個省市自治區發佈了氫能規劃和指導意見,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效果比較顯著,全產業鏈發展的總體態勢良好。”李冶説。
在徐冠華看來,作為一項戰略新興產業,發展氫能是戰略性、長期性問題,要堅持兩者的統一;要充分發揮可再生能源潛力,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再用可再生能源制氫;要認識到基礎技術和前沿技術研究在氫能產業發展中的重要性。
李冶表示,近年來,能源局重視並積極推動氫能技術和產業發展,將氫能納入我國能源體系統籌推動,出台政策引導氫能技術裝備創新,將氫能和燃料電池技術列為“十四五”期間能源技術裝備的主攻方向和重點任務,推動氫能源技術創新,重點從清潔制氫、氫能儲運、用氫成本等方面研究並提出氫能領域的示範目標和獎勵標準,以帶動氫能製取、儲運等環節的技術創新。
“目前,在加快發展氫能技術和產業問題上,社會各界已經初步取得了共識,氫能是我國能源戰略重要的組成部分,將納入我國能源體系,與電力協同互補,共同成為我國能源體系的消費主體,帶動形成十萬億級的新興產業。”徐冠華説。
加大技術創新 逐步降低用氫成本
“儘管氫能在我國能源轉型中具有重大潛力,我國也具有豐富的氫源和廣闊的市場,但目前我國氫能產業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李冶表示,部分地區發展氫能產業相對薄弱,氫能和燃料電池關鍵技術裝備發展滯後,相關技術標準和檢測認證和監管體系也不健全。
李冶説,“十四五”期間,我國要繼續提升關鍵技術核心裝備的水平,結合我國氫能產業發展和重點示範,圍繞氫能存儲、運輸、加註、多元應用等產業鏈,加速突破關鍵材料和核心裝備技術,全面提升基礎研究、前沿技術和原始創新能力,逐步降低用氫成本,改善有關技術標準和檢測認證和監管體系。
李冶表示,要準確把握氫能在能源革命中的戰略地位,充分發揮氫能在清潔低碳、能源體系建設中的作用;要積極開展氫能領域的國際合作,抓住世界能源變革新機遇,進一步加強技術研發、示範項目和產業發展等國際交流合作,共推氫能在清潔低碳能源體系建設中發揮的應有作用,構建氫能創新鏈和產業鏈,參與國際氫能標準化工作,把握氫能技術裝備安全認證等領域標準。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論壇上發佈的《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2020》認為,脱碳是本輪氫能產業發展的第一驅動力,可再生能源制氫成本有望在2030年實現平價,在2060年碳中和的情景下,可再生能源制氫規模有望達到1億噸,並在終端能源消費佔比中達到20%,完善低碳清潔氫政策體系是氫能助力碳中和的關鍵。
“儘管氫能產業目前在我國處於發展初期,但是氫能的方向是確定無疑的,氫能的發展要從戰略層面達成統一,堅定地走下去,做好基礎科學研究,解決產業問題,探索有效的聯合機制,發揮各方集成優勢,最終一定能結出勝利的果實。”徐冠華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