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搞不清的棕色氣旋帶
圖解:神秘之處就在此圖中,木星極地氣旋外圍的雲是逆時針旋轉的,而氣旋的中心是順時針旋轉的。這幅圖由朱諾卡姆成像儀在木星雲層上方約18000英里(28567公里)的高度拍攝。公民科學家傑拉爾德·艾希斯特對圖像進行了處理,以增強顏色和對比度。圖源:NASA/JPL-Caltech/SwRI/MSSS
自2016年7月以來,“朱諾號”木星探測器就一直在收集這顆氣態巨行星內部的數據。它最新的一些發現涉及到該行星大氣中的“熱點”。
25年前,美國宇航局向太陽系最大行星的大氣層發射了史上第一個探測器。但是,在“伽利略號”探測器試圖降落木星表明時,它傳回的信息讓人不禁撓頭:它所進入的大氣層比科學家預期的要更密、更熱。“朱諾號”探測器最新的數據表明,這些“熱點”比預期的要寬得多,也深得多。12月11日,美國地球物理聯盟於秋季會議的線上媒體簡報會上,披露了在木星“熱點”上的發現,並介紹了木星極地氣旋的最新情況。
“巨行星的大氣層很深,沒有像地球那樣的固態或液態基礎。”聖安東尼奧西南研究所的“朱諾號”首席研究員斯科特·博爾頓説,“要想深入瞭解木星內部的當前狀態,那就得關注雲層之下的世界。 “朱諾號”就是在做這項工作,最近它剛剛完成了對木星的第29次近距離科學觀測,揭示了古老奧秘的同時,也提出了新問題——涉及到包括木星在內的所有氣態巨行星。”
圖解:2017年2月到2020年11月之間某時刻的木星南極氣旋。由美國宇航局“朱諾號”探測器搭載的的木星紅外極光繪圖儀收集。圖源:NASA/JPL-Caltech/SwRI/ASI/INAF/JIRAM
最近,“朱諾號”破解了一個困擾科學家們很久的謎團,其源自於“伽利略號”在1995年12月7日傳回的時長57分36秒的數據。通過無線信息傳輸,科學家們判斷其周圍是乾燥多風時,震驚之餘,又得到一個推斷:重75磅(34公斤)的探測器降落到了木星大氣中一個相對罕見的“熱點”——橫穿木星北赤道地區局部的大氣“沙漠”。但是“朱諾號”配備的微波儀器的結果顯示,整個木星北赤道帶——在赤道上方環繞木星的寬廣的、棕色的氣旋帶——是極其乾燥的。
圖解:木星上的高空電風暴。圖源:NASA
言下之意,這些熱點可能不是孤立的“沙漠”,而是進入木星大氣中一個廣闊區域的窗口,這個區域可能比其他區域更加炎熱乾燥。“朱諾號”的高分辨率數據顯示,這些木星熱點與木星雲層的斷裂有關,因而我們能一瞥木星的深層大氣。同時還説明,這些周圍滿是雲層和活躍風暴的熱點,正在助長“朱諾號”最近發現的高空放電現象,該現象又被稱為“淺層閃電”。它正是謎團的一部分。在大氣層寒冷的上部,當氨與水混合時,就會出現“淺層閃電”。
“在大氣層的高處,可以看到淺層閃電,這裏的水和氨結合在一起,將對‘朱諾’的微波儀器隱身。這裏是一種特殊的,我們稱之為‘蘑菇球’的冰雹形成的地方,” “朱諾”的合作研究者,法國尼斯的蔚藍海岸大學的特里斯坦·吉洛特説,“這些蘑菇球變得很重,掉進大氣層,留下一大片氨和水都耗盡的區域。一旦蘑菇球融化蒸發,氨和水就會變回氣態,‘朱諾’便又能監測到它們了。”
圖解:木星上“淺層閃電”和“蘑菇球”的演化過程。圖源:NASA/JPL-Caltech/SwRI/CNRS
木星天氣報告
去年“朱諾”團隊報告了木星的南極氣旋。當時,“朱諾”搭載的木星紅外極光繪圖儀捕捉到了一個新氣旋的圖像,它試圖加入圍繞南極巨大中心氣旋旋轉的五個既定氣旋。
圖解:這些來自美國宇航局“朱諾號”的圖像顯示了木星“熱點”的三種視圖——木星雲層的斷裂口,我們也得以一瞥木星的深層大氣。這些照片由朱諾卡姆成像儀在2020年9月16日飛船第29次近距離飛越木星時拍攝。圖源:NASA/JPL-Caltech/SwRI/MSSS
“第六個氣旋,這個羣體中的嬰兒,似乎正在改變南極的幾何結構——從五邊形變成六邊形。” 博爾頓説,“很可惜,它的嘗試失敗了;旋風寶寶被踢了出去,逐漸遠離,最後消失。”
圖解:“朱諾號”探測器本身是個動態工程奇蹟,三個巨型葉片從其六稜柱主體向外延伸約66英尺(20米),又由於圍繞木星形成了橢圓形軌道,通過旋轉即可保持自身穩定。在太陽系之眼上可查看完整的交互式體驗。圖源:NASA
目前,對於這些巨大的極地渦旋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有些渦旋很穩定,而有一些在不斷出生、生長,然後迅速消亡,研究團隊尚未達成共識。大氣模型的研究工作還在繼續,但目前沒有一個模型能夠完整地解釋所有現象。要想弄清環極氣旋問題,新的風暴是如何產生、演變的,它是否被接受,都要重點關注,它們能夠從整體上解釋這類巨行星大氣層的性質原理。
更多相關信息
加州理工學院的下屬機構,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的噴氣推進實驗室,負責聖安東尼奧西南研究所首席研究員斯科特·博爾頓的“朱諾”任務。“朱諾”是美國宇航局“新疆界計劃”的項目之一,該項目由位於阿拉巴馬州亨次維的馬歇爾航天飛行中心管理,由華盛頓的。丹佛的洛克希德·馬丁航天公司建造並運營着這艘航天器。
BY: Tony Greicius
FY:夢裏花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