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充電寶1小時10元,共享單車一小時6.5元……隨着多個共享經濟平台產品宣佈漲價,許多網友吐槽,已經“高攀不起”了。日前,新華社一則報道發出疑問:共享經濟“真香”的味兒為什麼變了?
“真香”是一個火爆的網絡梗,説的是一開始撂下狠話,決不怎樣怎樣,後面又“啪啪打臉”。對於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等產品,最開始確實有人看不順眼、瞧不上眼,可用過之後就迎來大型“真香”現場——價格如此低廉,服務觸手可及,手機掃碼取用,的的確確很方便。可如今呢?共享充電寶連番漲價,共享單車一小時動輒三五元。這哪裏還是“真香”?而是震驚、心疼,有了被“收割”的痛感。
“真香”的味兒為什麼變了?如果真的要回答,其實很簡單:賠錢的買賣幹不下去。共享經濟平台都走過同一條路,靠規模佔地盤,靠燒錢爭客源,可資本不是做慈善,總要賺錢。當對手越來越少,從資本手上拿錢越來越難,漲價自救也就成了必然。所以説,一味低價不可能持續,漲價才符合市場規律。尤其把新聞連起來看——據報道,某共享單車企業已計劃赴美上市。上市融資除了要會講故事,更重要的還是看財報,看盈利能力。想讓數據好看,漲價最直接也最簡單。
當然,用户發出如此疑問,並不是真的想要回答,更多地只是在表達不滿。很多網友甚至懂經濟學,明白其背後的必然性,只是無法接受。確實,共享經濟可謂自帶實惠的標籤。共享嘛,其初衷就是淡化所有權、側重使用權,讓每個用户享受到邊際成本遞減所帶來的好處。如果臨時借幾次充電寶的成本,足夠買一個充電寶,這哪裏還有實惠可言?如果騎單車的費用,遠遠超過公交地鐵,又怎能讓用户心甘情願?
產品漲價符合規律,用户不滿合情合理——這看起來是一個“死局”,但也是共享經濟所必須面對的問題。通過觀察不難發現,用户對共享產品的價格非常敏感。連番漲價,會提升客單價,但也勢必會減少用户總量。對此,企業不知道嗎?根據報道,即便漲價,共享單車企業也補不上鉅額虧損。對此,企業也是心知肚明。從2016年暴得大名至今,共享經濟已走過近五年曆程。其間,不少品牌被雨打風吹去,大量“奇葩共享”產品消失無影。説到底,“真香”的味兒為什麼變了?還是沒有解決需求這一根本問題。
要知道,風口也會吹出泡沫,潮漲也會潮落。或許,共享單車、充電寶等產品本就不需要那麼大規模的投放,本就不存在那麼大的市場。它們就是現有服務的一個補充,如此而已。如今攤子已經鋪了,每天都在折損;用户已經積累,但還有很多資源沒有挖掘。互聯網經濟就是這樣,這一環節免費(或虧損),另一環節賺錢——共享經濟平台還是用好自身流量,拓展業務版圖,為變現打開想象空間。 (夏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