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郭若梅
近期,茅台集團總工程師王莉入圍院士候選名單的消息在網上炸開了鍋,有網友戲稱其為“醬香型院士”,而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屠呦呦落選院士的往事再次被提及。
實際上,這不是網友們第一次為屠呦呦鳴不平。每到院士評選時,她的名字都會被網友提起。甚至在2020年非院士評選年時,也出現了“屠呦呦因無博士學位、無留洋背景,沒有足夠的論文再度落選兩院院士”的説法。
諾獎在手卻沒有獲得國內院士稱號,這讓不少網友一直感到疑惑。但為何這位“三無”科學家能讓大眾為其牽腸掛肚十幾年?
我國著名科學家屠呦呦
諾獎得主落選院士
近期,茅台集團總工程師王莉入圍2021年中國工程院院士貴州省候選人名單一事引起了巨大爭議,有網友不禁質疑,繼“煙草院士”之後出現了“茅台院士”,將來還可能出現“房院士”。
2021年2月18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工作人員回應稱,王莉“現在還不是院士候選人”。據報道,王莉屬於學術團體提名,距離當選至少還要闖過7關。
茅台集團總工程師王莉 資料圖
有網友戲謔道,如果説王莉是屬於學術團體提名,那麼諾獎獲得者屠呦呦就屬於“民間提名”。
據報道,十幾年前的院士增選中,屠呦呦曾多次落選。
針對這種現象,評論員柏木釘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稱,相比一些涉嫌造假、擅長公關、有權有錢的卻順利當選、風光無限的院士,屠呦呦比較直率,講真話,不會拍馬、不善交際。
“兩相比照,向社會傳遞了怎樣的信號?給公眾造成了怎樣的印象?是該檢討、改進兩院院士的評選標準、方法和程序的時候了。”柏木釘寫道。
2011年8月22日,原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時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撰寫《今日中國誰最該做院士?》一文,呼籲國內重視一些做出了傑出貢獻而未獲適當認可的科學家,如屠呦呦、張亭棟。
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 資料圖
在饒毅看來,上述二人的貢獻均值得諾貝爾獎。
2011年9月,未被選為院士的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獎“風向標”——美國拉斯克臨牀醫學獎,以嘉獎其在1972年成功提取了青蒿素。
因無院士頭銜、無博士學位、無留洋經歷,當時國內媒體報道將她稱為“三無”科學家。
2015年,她不負眾望,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榮譽伴隨爭議
2011年,屠呦呦收穫拉斯克臨牀醫學獎時,爭議卻伴隨榮譽而來。
有人認為青蒿素的發現應歸功於“523”項目協作組,即參與“523”瘧疾防治藥物研究項目的眾多研究人員。屠呦呦個人是否可以代表集體獲獎,這個問題值得商榷。
“因為當年青蒿素類的研究涉及很多單位(特別在臨牀試驗期間),只能以協作組的名義發表文章,但都註明參與單位,而沒有註明具體參與人員。”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研究員李英説。
針對這種質疑聲,美國拉斯克獎評委們作了調查後,在一份正式的文件中聲明,此次評獎的關鍵是三個“第一”:第一個把青蒿素帶入了“523”項目、第一個提取出了具有100%活性的青蒿素、第一個將青蒿素運用到臨牀並證實它有效。
美國國家衞生研究院瘧疾研究室研究員蘇新專説:“作為一個鼓勵科學發現的獎項,拉斯克獎傾向於只授予最初始的發現者。”
《人民日報》也撰文稱,科學研究不是“記工分式”的簡單勞動,而是不折不扣的智力冒險。只有尊重“第一”、崇尚“首創”,才能激發更多的勇者不畏艱難,向着光輝的頂點執着攀登。
2015年10月,屠呦呦與愛爾蘭科學家威廉·坎貝爾、日本學者大村智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獎或醫學獎。頒獎詞中介紹其為“第一個發現青蒿素對殺死瘧疾寄生蟲有顯著療效的科學家”。
這位時年85歲的科學家由此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家,但四年前的爭議並沒有停息。
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在查看軍事醫學科學院一些相關的非公開資料後,得出了結論:屠呦呦在青蒿素的發現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因為,她的研究組第一個用乙醚提取青蒿,並證實了青蒿粗提物的高效抗瘧作用。
參與過523項目的李英則認為,屠呦呦用青蒿的乙醚中性提取物證明了青蒿的有效,是重要貢獻,但屠呦呦對其他發明環節很難出力。
面對無休無止的爭議,屠呦呦向媒體回應道:“青蒿素的事亂了,大家都要説是自己弄的,實際上這可能嗎?科學就應該講究實事求是的,所以呢我就不想再談這些問題了,你要是信任的,就相信我的那本書(《青蒿及青蒿素類藥物》,編輯注),那裏面已經説得很清楚了,我這本書實事求是,是根據事實寫的。”
寵辱不驚
人們光看見她獲得一個又一個獎項,卻鮮見她接受媒體採訪。
2017年1月19日,屠呦呦獲得了“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創造了兩個歷史記錄,即:第一個被授予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女性科學家;打破了最高科學技術獎一直授予院士的不成文慣例。
2019年1月14日,屠呦呦入圍BBC“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候選人名單,其餘三位候選人還有物理學家居里夫人、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以及數學家艾倫·圖靈。
最終屠呦呦雖未勝出,但她與那三位科學巨擘並列獲提名,足見她的國際地位。
2019年9月17日,共和國勳章花落屠呦呦,以表彰她60多年來在中醫藥研究領域的實踐和為人類健康做出的貢獻。
載譽而歸後,屠呦呦沒有選擇頤養天年,而是向目標又前進了一步,繼續在實驗室裏做研究,“把論文變成藥”。
“得獎、出名都是過去的事,我們要好好‘幹活’。”屠呦呦在2018年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説。
就在獲得“共和國勳章”一個月前,屠呦呦還帶領團隊在“青蒿素治療紅斑狼瘡等適應症”上取得了突破,治療紅斑狼瘡的新雙氫青蒿素片劑,最快或可於2026年前後獲批上市。
作為起效最快的抗瘧藥,青蒿素和它的衍生物成為全球抗瘧的一線藥物。
據統計,2000年至2015年間,全球可能患瘧疾的人羣發病率下降37%、瘧疾患者死亡率下降60%,共挽救了620萬人生命。
2018年,2.14億個以青蒿素類藥物為基礎的複方或聯合用藥療程由國家瘧疾防治規劃提供,其中98%在世衞組織非洲地區。
【資料參考:時代週報、澎湃新聞、觀察者網、南方人物週刊、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