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金星或曾宜居 大規模火山噴發改變了它

由 南門語山 發佈於 科技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近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戈達德空間研究所的邁克爾·韋和安東尼·德爾·傑尼奧共同提出了一套金星演化框架,這套框架整合了多種地形特徵以及不同日照情況。相關論文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行星》雜誌。該研究表明了金星在演變為如今極端的“地獄模式”前,如何在近30億年的歷史中保持着宜居的環境。

很多科學家推測,一開始金星就處於極度乾燥的狀態,從未出現過液態水。在太陽系剛剛形成時(大約45億年前),金星已經是距離太陽第二近的行星,它所接收的太陽光足以使任何氣態水都消散在太空中;此外,宇宙輻射也會阻礙生命的形成,就像早期地球的情況一樣。邁克爾·韋解釋説,如果沒有出現其他因素緩解這些問題,“什麼都無法存在”。而他和傑尼奧認為,確實可能存在一個這樣的因素——一片巨大的雲層,這種雲層是在行星演化的早期生成的。

與地球不同,金星不是每24小時自轉一週,它繞自軸旋轉一週需要243個地球日,極為漫長。另外,它繞太陽公轉的時間也和自轉時長類似,為225個地球日。因此,金星的一面長期暴露於陽光下,另一面則處於漫長的黑夜中。厚重的大氣層能輕鬆地將熱量從日間的一面傳到夜晚的一面,以此維持星球的温度。但在此次研究模型中,向陽面出現了一片巨大的雲層,它充當了陽光的防護盾,反射了陽光,還將氣温冷卻到足以生成液態水的程度。

很多研究人員都考慮過金星一度十分宜居的想法。新發布的模型雖然也表明金星曾經十分宜居,但卻與傳統理論不同,研究人員認為金星可能是經過一系列的演變,才淪為今天我們所見的“地獄熔爐”。

此次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機制。通過對比遠古地球的情況,我們或許能更好地理解這一機制。大約在2.5億年前,地球上的地殼出現了很深的裂痕,地下的岩漿湧出地表並向大氣釋放了大量二氧化碳氣體。96%的海洋生物以及70%的陸生生物死於這次史上最大規模的滅絕事件。在隨後100萬年的時間裏,火山爆發吐出了至少10萬立方千米的熔岩。

儘管在地球上並沒有多個噴發事件同時發生的情況。不過,科學家認為多場巨型火山噴發事件沒理由不能同時發生。如果這件事發生在金星上,釋放出的二氧化碳將把這顆星球變為炎炎地獄。

研究人員認為,正是如此大規模的火山持續噴發,才使金星表面覆蓋了大量火山岩,變成如今的模樣。

但也有許多科學家認為,金星從來都不適宜生物生存。有科學家表示,直到探索金星的飛船返航前,我們都可以用模型來做研究。但僅僅靠模擬結果並不能論證什麼,因為我們必須對模型的結果進行驗證。

美國萊斯大學地球物理學家阿德里安·列那迪奇表示,如果這種情景是成立的,則説明類似金星的星球實際上存在孕育生命的潛力,我們在搜尋的過程中不能忽略它們。(據《環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