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老年人不再苦惱於出行難

讓老年人不再苦惱於出行難

公交站間隔太遠、地鐵換乘太繞、網約車操作太“難”……眼下,老年人出行不便現象比較突出,一些身體狀況欠佳的老人更是“沒事儘量少出門”。

四通八達、一“碼”通行的城市交通體系,極大滿足了人們説走就走的期望。但對於不少老年人來説,未必能充分享受到這些進步。一方面,掃碼進站、一鍵叫車等年輕人眼裏的常規操作,實際上多少有一定的技術門檻。而當各類交通資源與技術的融合越來越深,“掉隊者”就會遭遇招手打不着車、“堵上加堵”這類尷尬。另一方面,交通設施建設往往重“硬件”輕“軟件”。一些地鐵站沒有電梯,而樓梯台階多達上百級;一些十字路口綠燈時間太短,行人過個馬路得連跑帶顛,同時躲避轉彎車輛。年輕人對此尚且嘖有煩言,老年人更常常“望而卻步”。更令人憂心的是,老年人在輿論場中是一個嚴重“失聲”的羣體,社會對其訴求的關注度與問題的緊迫性不成正比。

今年以來,藉由多個新聞事件,許多人開始呼籲等一等在智能化時代掉隊的老人,重視“快節奏”中的“慢需求”。説起來,每種技術都是利弊同在的產物。我們要堅持的是以人為本,要追求的是科技向善,儘量避免技術給一部分人“添彩”卻給另一部分人“添堵”。這個意義上,我們呼籲網約車平台在產品運營中,不妨聽一聽老年人的心聲。比如,是否可以對操作進行一些“適老化”設計?另外,相關部門能不能在頂層設計上拿出滿足老年人需求的出租車調度方案?這當然不是一個容易的問題,但讓更多人可以享受技術的紅利而非相反,應當是我們追求的狀態。

相較於技術升級,以服務完善關照老年人的出行需求其實更切合實際,也更容易上手。由於不會叫網約車,公交地鐵成為大多數老人的出行首選。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將心比心,在細節上多下功夫。公交站台扎堆兒的地方,能否將標識放得更大更清晰,或者延長志願者的服務時長?一些老舊地鐵站能否克服困難裝上電梯?這些工作細碎又繁複,但換個角度想,誰家沒有老人,誰又不會慢慢變老?更重要的是,中國社會即將進入深度老齡化時代,巨大的人羣基數擺在那兒,這些補短板的工作不是想不想做的問題,而是必須要做。

關注那些無聲的需求,折射的是城市治理者的責任心,以及一座城市的文明度。説到底,在一個包容開放的時代,新與舊、快與慢之間,不該是無法解決的不等式,而應是可以兼顧的多選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32 字。

轉載請註明: 讓老年人不再苦惱於出行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