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司馬懿
今年的最新數據,全球桌面瀏覽器市場,Google Chrome 的佔比高達 69.81%,接近七成,意味着每 10 名電腦用户就有 7 名使用 Google Chrome。
這種恐怖的「壟斷」,其實並不是一個令人意外的結果。
Chromium 的開源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達到合謀的方式,能迅速地成就一個「虛擬的寡頭」乃至於造成事實上的壟斷。
開源本質上是一個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的承諾,承諾「我不會偷竊你的勞動成果反過來對你收費,你也不會拿我的勞動成果反過來對我收費」,這其實極大的增加了開發者之間的互信——因為誰都不希望被搭便車,誰都不希望自己二次開發的產品,被自己上游產品卡住脖子收費。
如果 Google 的 Chromium 是閉源的,那麼需要在 Chromium 基礎上做二次開發的小公司就會考慮供應鏈穩定性的問題,擔心 Google 以後會提價,擔心 Google 會廢棄掉 Chromium 這個項目……這些都會減少小公司二次開發的動機,而這種動機的減弱,就會給其他的上游廠商,比如 IE 和 Firefox 帶來機會。
這樣的話,一個閉源的 Chromium,大約就是一個 Oracle 數據庫——雖然強大,但是也不是説其他的競爭對手就沒有機會了。
但是 Chromium 是開源的,這個承諾極大的增加了其他開發者和廠商對 Chromium 的信心,更加願意在 Chromium 的基礎上進行二次開發,而這本身也是為 Chromium 做出貢獻。於是 Chromium 就越來越重要,越來越優秀了,成為了事實上的瀏覽器的標準。
抽象的説,這就相當於 Google 牽頭,讓全世界的相關開發者和小瀏覽器的開發廠商圍繞 Chromium 形成了一個壟斷的卡特爾聯盟。聯盟內部,大家在開源協議的基礎上互通有無,不斷的改進 Chromium——不通過開源協議,商業公司之間是很難形成這種坦誠互信的聯盟的,因為總擔心自己的貢獻被其他人拿去賣錢。而這種力量毫無疑問是巨大的,連微軟都甘拜下風。
而與此同時,Google 自己又是一個商業公司,在優秀的 Chromium 的基礎上,通過商業化的開發創造出來閉源的 Chrome。這是一個教科書般的經典組合——基礎組件用開源,羣策羣力;具體的優化和上層建築用閉源,精心打磨。
和微軟的老 Edge 相比,Google 勝在 Chromium 聯盟;和 Firefox 相比,Google 勝在商業化運作。
現在微軟似乎反應過來了,新 Edge 也在 Chromium 的基礎上開發,這是一條退而求其次的道路——一方面共享了 Chromium 的基礎,消解了 Google 的優勢,有希望通過 Windows 的捆綁翻盤;但是另一方面 Chromium 本身是 Google 主導的,就算是 Edge 的市場份額擴大個幾倍,在 Chromium 的標準和方向依然被 Google 把持的情況下,微軟也很難説就是勝利者。
開源更容易催生出壟斷,這聽起來是個悖論,但是開源協議的激勵就是讓企業更容易合謀。
經濟規律短期內可以屈從於集體意志,但是長期來説一定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開源運動之初,那一批大聲疾呼開源的理想主義者們所想的,是削弱商業公司的市場力量,創造一個更開放,「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代碼世界,但是規則提出來了,規則裏面藴涵的激勵如果方向出了偏差,早晚會事與願違。
來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