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華東醫藥的景氣度上來了?

由 仝海燕 發佈於 科技

剛發完華東醫藥的分析文章《再講一隻困境反轉股》,利好消息就跟着來了。

10月20日,華東醫藥(000963.SZ)發佈公告稱,全資子公司中美華東與美國ImmunoGen, Inc.達成獨家臨牀開發及商業化協議。

華東醫藥獲得ImmunoGen美國臨牀三期在研產品Mirvetuximab Soravtansine(新型抗體偶聯藥物ADC,用於治療卵巢癌)在大中華區的獨家臨牀開發及商業化權益。

中美華東將向ImmunoGen支付4000萬美元首付款和最高可達2.65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約定比例的銷售額提成費。

利好消息一出,華東醫藥開盤即高走,早盤一度大漲5.33%。

可能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華東醫藥宣佈“達成臨牀開發及商業化協議”,股價就立馬大漲?實際上,這跟新藥的研發模式和企業經營模式相關。

(一)

9月4日,粽哥發過一篇《7年鉅虧130億,百濟神州為何能成為“創新之王”?》,專門分析Biotech龍頭百濟神州(06160.HK)的創新藥研發管線。

我在文章裏面專門講到:

目前,國內新藥研發模式有很多種,比如自主型研發模式、兼併型研發模式、項目授權許可(License-in/out)模式、虛擬型創新(VIC)模式等。

作為初創型生物藥企的百濟神州,除了堅持自主研發以外,也推行License-in/out模式。

所謂License in模式,就是一種產品引入方式,核心是“產品引進方”向“產品授權方”支付一定的首付款,並約定一定金額的里程碑費用(按品種開發進展)以及未來的銷售提成,從而獲得產品在某些國家(地區)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商業化權利。

這種模式的好處就是可以豐富研發管線、產品快速進入市場,並且獲得完整的知識產權。

近年來,百濟神州進行過多次License-in/out的研發項目:

2013年,公司分別以2.33億美元和1.7億美元,將旗下在研抗癌新藥BeiGeme-283和BeiGeme-290的全球市場開發和銷售權許可給默克。

2017年7月,公司與新基達成總額為13.93億美元的戰略合作。雙方約定,共同開發和商業化公司的用於治療實體腫瘤的PD-1單抗替雷利珠單抗(商品名:百澤安)。

同時,公司也獲得了新基在中國的運營團隊。這筆交易,創下了國內藥企單品種收購的最高價。

2018年11月,百濟神州以4000萬美金的首付款以及高達3.9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獲得了加拿大公司Zymeworks兩雙特異性抗體藥物和技術平台。

其中,由於百時美施貴寶以740億美元收購了新基,導致百濟神州與新基的PD-1合作被迫在2019年6月宣告終止。為此,新基向公司支付了1.5億美元的“分手費”。同時,公司也收回了替雷利珠單抗的全球授權。

之後,經過重重困難後的替雷利珠單抗,終於在2019年12月獲批上市。2020年3月,開始上市銷售。

可以説,百濟神州能夠與跨國藥企進行戰略合作,是中國醫藥企業加速進入國際化的典型代表。這也是成為Biotech龍頭的重要原因,自2016年2月上市至今,百濟神州美股漲幅高達940%。

(二)

正如我在《再講一隻困境反轉股》裏講到的,“決定華東醫藥上漲的最大因素就在於創新藥產品的研發,以及醫美產品的快速上市填充。”

創新藥的研發時間最少也要以10年為單位,研發資金投入更是10億元以上,也就是“雙十定律”。

對於那些本身就沒有提前佈局創新藥研發的仿製藥企業來説,想在短時間內研發出新藥,無論是時間成本、資金成本,還是研發人員投入等,都是巨大的消耗。

雖然華東醫藥的確有佈局創新藥,但相比那些自成立以來就以創新藥研發為主的Biotech企業,或者是恆瑞醫藥等很早就佈局創新藥研發管線的仿製藥企業,不僅錯失了先發優勢,新藥研發的管線也較少。

因此,選擇項目授權許可(License-in/out)模式或者兼併型研發模式,才是華東醫藥快速追趕上Biotech或者恆瑞醫藥這些龍頭的有效方式。

這也是為何華東醫藥宣佈全資子公司中美華東與美國ImmunoGen, Inc.達成獨家臨牀開發及商業化協議後,股價會立馬大漲的根本原因。

目前來看,華東醫藥管理層也的確在按部就班的、穩步推進創新藥研發項目和“第二曲線”醫美產品。只要保持這樣的經營節奏,總有一日“愛情”(業績)和麪包(股價)都會有的。

但這也是理想的情況,如果後續業績銷售不佳,或者新藥研發失敗,就會影響到業績和股價。尤其是從事醫藥研發的企業,投資者仍需要謹慎,再謹慎。

——— / END / ————

風險提示:本公眾號文章僅供讀者參考或研究使用,不構成投資建議,請獨立思考,謹慎投資。

新浪微博@華研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