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汽車報網】;
繼上個月五部委發佈《關於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應用的通知》後,全國各地發展氫能產業的熱情進一步高漲。“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期”、“今年是真正的發展元年”……在10月15日于山東濟南召開的“2020氫能產業發展創新峯會”上,與會嘉賓紛紛對產業前景表達了樂觀態度,同時不迴避問題,針對關鍵技術及應用推廣領域存在的短板進行了多角度分析。
當日由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發布的《中國氫能產業發展報告2020》(下稱“報告”),提出了2050年氫能佔據終端能源消費比例10%、氫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3000萬輛、氫氣需求量6000萬噸,進入氫能社會的美好願景,並對下一步我國氫能產業發展提出了具體建議。
♦以“綠氫”為方向進行合理佈局
“灰氫不可取、藍氫方可用、廢氫可回收、綠氫是方向”。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在發言中強調,當前相關省市、企業和機構都在積極行動,並提出發展氫能的一些方案,但總體看對氫源關注研究得不夠,尚未形成全國性的整體概念。“需要相關部門組織、調研,根據氫氣不同的應用場景和市場需求,從能源總體規劃的視角提出階段性佈局和工藝路線的指導意見,並制定標準規範。此外,抓緊進行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利用的產業化研發。這是灰氫變成藍氫、由不可取變成可取的關鍵。”他説。
針對氫源問題,報告提出近、中、遠期發展建議。近中期,基於經濟、技術和環境的現狀條件,應重點使用好工業副產氫和鼓勵可再生能源制氫,發展高壓氣態和液態儲運的關鍵技術,鼓勵不同模式的加氫站和加氫制氫一體站發展並給予政策支持;中遠期應重點發展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制氫和化石能源制氫。強化能源和環境政策監管,從源頭上避免傳統制氫工藝在“氫能熱”的形勢下“一擁而上”。將氫能與碳排放權交易結合,引導行業逐漸減少碳排放。
發展“綠氫”,降成本是關鍵。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常務副秘書長劉小詩説:“在當前技術條件下,電費降到3毛錢每千瓦時,電解水的制氫成本能夠降到每公斤20元以下。儲運環節也有降本空間。未來隨着可再生能源的電價進一步下降,制氫規模化和液氫儲運的技術成熟,氫氣的到站價格會大幅度下降。我國再生能源的氫氣比較豐富,將來必定會具備成本優勢。”
♦建立全產業鏈協同的商業生態圈
明確氫源路徑後,需要從氫的產、儲、運、加、用等全產業鏈出發,依託地方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平台等多主體,逐步打造“基礎設施配套完善,運營模式成熟、創新成果豐富、資金保障充足、示範效果明顯、生態效應顯著”的氫能產業商業生態圈。
中國工程院院士衣寶廉從技術創新的角度指出,我國鹼性水電解技術基本成熟,但它對可再生能源波動性適應能力低,生產能力也低,應大力發展質子交換膜電解水技術,進行兆瓦級示範,進而進行批量生產。還應進一步完善高強度、高電壓質子交換膜,抗氧化單層雙極板,高活性的低貴金屬材料的電催化劑與密封結構等關鍵材料與部件的自主產業鏈。大力利用西南水電、西北和東北風電與太陽能發電,通過電解水制氫,將氫送入附近的天然氣管網,減少天然氣進口,為提高國家能源安全出力。他同時強調,氫供應能力的提升會促進燃料電池,特別是燃料電池車的快速增長。對燃料電池首先要建立關鍵材料與部件的自主產業鏈,目前國內優秀的研究結果很多,但很少進行工藝研究,製出的樣片很少在電堆中使用和裝車運行。因此要建立產品開發聯盟,電催化劑、電堆關鍵零部件等由研發單位一起進行開發、考核及批量生產,通過裝車運行提升可靠性,進而提高市場佔有率,代替進口。
報告提出,發展氫能產業應建立國際合作與創新平台,加大全球氫能與燃料電池高端人才的引進和國內人才儲備。同時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氫能發展與建設。
在氫能應用層面,需形成可持續的應用網絡。比如,除了燃料電池汽車外,在能源領域,氫能作為季節性儲能方案,支撐規模化可再生能源發展,也可參與微型分佈式能源網絡,形成熱電聯供體系。在工業領域,圍繞鋼鐵、石化、化工行業,實現工業部門的深度脱碳。
♦優化政策環境引導產業有序發展
儘管氫能已被明確為發展方向,但目前為止,我國尚未出台氫能的專項發展規劃。多位與會嘉賓提到,國家進一步明確將氫能按照能源管理而非危化品管理,將氫能與能源體系建設相結合,加快出台相關規劃,明確發展路線圖,為氫在各個領域的應用設定目標。
報告中也提出了幾項政策管理建議。一是針對氫能標準體系不完善的現象,建立健全氫安全基礎研究體系,包括氫泄露與擴散燃燒,材料與氫的相容性,不同形式的儲氫系統等。二是針對各地發展氫能經濟的規劃同質化現象,鼓勵基礎好的地區加速建立示範運營區,鼓勵模式創新,探索多能互補模式,因地制宜,避免低水平重複建設。三是針對產業鏈薄弱環節給予政策激勵。如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出台和落實電解水制氫的電價優惠措施等。四是把握電動汽車與氫燃料電池車錯位互補原則,認清各自優勢領域,進行有效資源配置,防止顧此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