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快遞24小時未領取,取件碼已失效,快遞已取出,請聯繫您的快遞員:13563******”近一個月,家住海珠區的房女士好幾次收到豐巢發來的短信,提醒及時取件。 “小區已經解封了,為何快遞不能送到我家門口?”她向記者表示,“投進豐巢之前,快遞公司是不是應該先徵求我的同意?”
4月30日起,豐巢快遞櫃對普通用户超時不取快遞將要收費,消息一出不僅登上了微博熱搜,眾多媒體也紛紛加入熱議。作為一個企業,收費本是再正常不過的行為,為何一下子成了社會的輿論焦點?從房女士在使用快遞櫃過程中產生的疑惑,我們不難發現背後的緣由。消費者最關心的,恐怕不僅僅是收費本身,而是自己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現實中的包裹配送:
收件人想“服務到家”,快遞員嘆“工作量大”
自從快遞櫃誕生以來,就有很多消費者提出過房女士這樣的問題。家住越秀區的消費者餘先生也有類似的經歷,他表示,“給我打電話,如果我實在沒時間去取快遞,也不會浪費快遞員的時間,可以接受放到快遞櫃。如果電話都不打,就説不通了。”
對於消費者反映的問題,快遞小哥表示也有苦衷。 “有時候收件人就是不接電話,我們也是沒有辦法。公司會要求我們必須在幾點前投遞到收件人手裏,投進了快遞櫃,我這一單就完成了。因為短信馬上自動發到手機上了。 ”廣州一位不願具名的快遞小哥跟記者説,“快遞員工作量大,單件工資低,收件人又想享受到更好的送件服務,實際中的矛盾遠比想象的複雜。” 不過,這位快遞小哥也不否認,行業內確實存在一些快遞員片面追求效率,過分依賴快遞櫃的問題。
既然快遞櫃收費是一種商業行為,那麼消費者是否有權選擇接受或者拒絕?答案是肯定的。在以往的實踐中,存在着快遞員為了省事不送貨上門,在未經告知收件人的情況下就擅自將快件放入豐巢快遞櫃進行代收的行為。廣東大同律師事務所勞靜珊律師告訴記者,去年10月1日,交通運輸部出台的《智能快件箱寄遞服務管理辦法》正式實施,其中有明確條款保障收件人的權利。“智能快件箱使用企業使用智能快件箱投遞快件,應當徵得收件人同意;收件人不同意使用智能快件箱投遞快件的,智能快件箱使用企業應當按照快遞服務合同約定的名、址提供投遞服務。”
快遞櫃收費沒問題:
應該向誰收才合理合法?
對於消費者而言,投放到快遞櫃還可能涉及取件費用。近日,豐巢智能快遞櫃發佈公告,於4月30日推出會員服務。對於普通用户(非會員),豐巢快遞櫃僅限12小時內免費保管,超時後每12小時收費0.5元,封頂3元,節假日不計費。會員服務有兩種選擇,一是每月5元的月卡,二是每季度12元的季卡,有效期內不限保管次數,最長可存放7天。
去年,就有消費者反映過豐巢快遞櫃試圖向用户誘導收費。用户超過規定時間才去取件的話,屏幕會彈出一個讚賞1元的二維碼。“我們全家都以為超過時效就要付費取件,好幾次都給了錢。”家住海珠區的梁先生告訴記者。事實上,消費者只需要跳過這個二維碼,豐巢就不會收取任何費用。到了今年4月30日開始,豐巢智能快遞櫃才正式宣佈普通用户超時取件收費的政策。
對此,勞靜珊律師認為,豐巢公司作為一個商業機構,通過投入大量資金建設快遞收寄終端,為消費者提供了快遞櫃存管服務,有權按法律規定向快遞櫃的使用者收取一定的費用。這屬於正常的商業行為,並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
那麼,使用快遞櫃如果產生費用,該由誰去承擔?對此,勞靜珊指出,消費者的選擇權必須得到尊重,不得強迫消費。“由於之前快遞櫃存儲是免費的,大家也就不予計較。一旦快遞櫃開始收費,那麼快遞員沒有經過收件人的允許,不得將快遞放入快遞櫃,否則應由快遞員或者快遞公司承擔快遞櫃的超時保管費用。”
疫情下的新趨勢:
“無接觸式配送”或助推快遞櫃發展
如果放在一個更大的背景去看,快遞櫃企業此時探索收費模式不是偶然。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專家預計“無接觸式配送”消費習慣有望得到進一步培養,智能快遞櫃或可迎來春天,也有可能成為將來非常重要的末端派送方式。國家郵政局發佈的《中國快遞發展指數報告》也指出,末端平台化、集約化發展成為趨勢,今年的快遞入櫃率有望達到15%。
據國家郵政局發佈的《2019年中國快遞發展指數報告》顯示,2019年全國快遞企業日均快件處理量超1.7億件,同比增長25.3%,最高日處理量達5.4億件,同比增長28.5%。2019年全國快遞業務量超600億件,累計完成635.2億件,同比增長25.3%,增量規模連續兩年超過100億件。預計2020年快遞業務量將超740億件,同比增長18%。
在此背景下,2014-2017年,中國智能快遞櫃投放量不斷上升,且增勢明顯。2014年中國智能快遞櫃投放量僅僅1.5萬組。到了2016年中國智能快遞櫃投放量達到10萬組。截至2017年,中國智能快遞櫃投放量已經增長至27.1萬組。初步測算2018年中國智能快遞櫃投放量達到35萬組左右。有專家預測,按照這樣的發展速度,預測到2020年中國智能快遞櫃投放量將達到80萬組。
【文字/圖片】譚超
【作者】 譚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