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未來早已到來,只是尚未均勻分佈——BrainCo專訪

文 | 動點科技

作者 | 黃塵

在手機成為人機交互的主渠道實現的這十年間,腦機接口的顛覆性更是引起了全球性的重視,許多科研團隊、互聯網巨頭都已在這一領域投入大量的資源。“腦機接口”看似科幻,但其實並不遙遠。

不久前,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在Neuralink的發佈會上,介紹了兩個設備。一個是隻有硬幣大小,可以置於顱骨內側,讀取腦神經活動信息,實時無線傳輸腦電波數據的芯片;另一個是一台可以避開血管,在顱骨上開一小孔,將芯片快速、精準地植入預定位置的外科手術機器人。

當Neuralink的技術成果被大眾熱烈討論之際,大洋彼岸的中國,也有一些團隊開始發力,並走出了與其不同的非侵入式模式。通過佩戴設備,系統可以收集、處理人體的腦電信號(EEG)和肌電信號(EMG)。這種方式對植入者身體不需要造成創口,從倫理上來説更容易被普通大眾接受,且維護成本較低。

於是動點科技聯繫到了BrainCo的公關總監楊章鵬,深入瞭解關於國內腦機方面的一些情況和未來動向。

“腦機系統是一套交互系統,對內可以解決人類大腦相關的問題,比如專注力提升、抑鬱、自閉症、阿茲海默症的康復訓練等;對外可以實現交互功能,比如控制機械臂、助力外骨骼等。未來,一切大腦與外界交互的問題,都可以通過腦機接口技術找到對應的方案。”

目前,腦機接口仍處於“萌芽”階段,隨着政府、資本與各類商業公司的介入,腦機接口技術將邁進高速發展階段。根據市場調查機構Yole發佈的研究報告,2017年的市場規模僅有1.18億美元,2017~2023年市場規模複合增長率預計可達到19%。

腦機接口技術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不僅在殘疾人康復、老年人護理等醫療領域具有顯著的優勢,而且在教育、軍事、娛樂、智能家居等方面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未來將會催生千億萬億級別的市場”。

除了強腦科技(即BrainCo),時識科技、妞諾科技、博睿康、臻泰智能等企業也都已經開始在這個領域佈局。國內一些高校諸如清華、浙大、中科大等也進行了一些各有偏重的研究。當談到與現有賽道上其他企業的不同,楊章鵬提到了“半公益”這個詞,“目前,我們的智能假肢採用的就是半公益的模式。所謂半公益,即一半商業一半公益,兩條模式並行。商業運營完全按照市場規矩,尋找合作伙伴,進行正常銷售與裝配。公益模式包括兩個層面:一個是我們銷售的智能假手是同類別智能假手價格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左右,遠低於市場價格;其二,針對部分家庭困難的肢殘患者,通過與政府相關部門或非盈利部門找到符合資助要求的肢殘人士進行適當的補貼或捐贈,讓更多的肢殘人士可以享受科技發展的便利”。

「專訪」未來早已到來,只是尚未均勻分佈——BrainCo專訪

當提及馬斯克及Neuralink最近對外展示的腦機技術,他認為從信號角度和行為學關聯性來看,做了一個很好的展示。“小豬碰到一個東西,腦部信號就有一個變化,這在過去的技術發展中,已經可以做到了,只是Neuralink把設備進行了升級。從這個角度説,Neuralink本次發佈會不是腦科學的重大突破,而是腦手術的重大突破。腦機接口未來5-10年的突破點,應該是通過小豬腦部信號,我們能知道它下一步究竟是想吃胡蘿蔔還是西紅柿。馬斯克非常了不起,他做很多事情不是追求短期的商業回報,而是要實現人類未來的場景——要建立一個人類和AI共生的機制,這也是他創立Neuralink的初心。”

和 Neuralink 不同,BrainCo 已經基於無創腦機接口技術推出了可供商用的產品:用於智慧教育的Focus專注力訓練設備和用於上肢殘疾人士的BrainRobotics智能仿生手。這兩款產品中的第一款可以利用腦電波神經反饋訓練來提升認知能力,追蹤專注力數據、並對其進行量化和提升。

除了相關硬件,月前,BrainCo在位於美國波士頓的哈佛大學展示了BrainOS人類大腦智能操作系統的初步成果。腦機接口作為人身體的延伸,能夠使人類與智能設備進行更加直接、直觀的交互,讓機器除了可以理解人類指令,還能瞭解人類身體狀態。然而這種類似於“讀心術”的賦能,仍需要蒐集大量數據去不斷馴化算法。面對近年來頗受關注的隱私話題,BrainCo方面認為要解決和克服這個難題,“一是要靠企業內部嚴格的保密機制,二是要靠立法”。

作為哈佛大學創新實驗室孵化的第一支華人團隊,“目前是在非侵入式領域融資金額最高、商業化道路走得最遠的公司”,BrainCo的一些未來計劃不方便過多透露,“短期內要賣好已經市場化的產品,研發上打造更多行業顛覆性產品。”

「專訪」未來早已到來,只是尚未均勻分佈——BrainCo專訪

去年已經完成了A輪融資,融資金額超過1億美金,投資機構包括中國電子、招商局資本、光大控股、騰訊聯合創始人、華登國際、鼎暉投資等。目前正在B輪階段,估值10億美金,BrainCo儼然朝着獨角獸的目標在前進。

未來,腦控萬物可能會成為物聯網之後的新方向,而腦機技術也將從少數領域向芯片科技和數據科技等領域持續攪動,可以預見的是,其將在多條技術路線,多種生態標準的博弈中不斷演進,為人機物聯網(BMIoT)的到來添磚加瓦。

本文為動點科技記者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或開白請在後台回覆“轉載”。

MORE | 更多閲讀

專訪

Infobip 專訪:"對用户習慣保持高敏感度"是競爭力不衰的秘訣

虛實結合,自動駕駛路測藉助虛擬仿真測試日行千里

仲量聯行婁辰:打破行業邊界 房地產科技該如何“破圈”?

之江資本王文明:

疫情導致創業兩重天 數字經濟或是未來主旋律

《光·遇》遊戲設計師陳星漢:

生活已經充滿了陰暗,遊戲何必呢?

每日互動CEO方毅:欲練智數必先治數

塗鴉智能付強:萬物互聯將走向全場景智能感知時代

訊飛智能徐甲甲:人工智能可以迸發出什麼火花?

專訪Gojek國際業務負責人Andrew Lee:

一家以社會影響力為導向的共享出行企業是如何煉成的

動點科技

@動點科技

動點汽車

@AutoNode

動點出海

@動點出海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73 字。

轉載請註明: 「專訪」未來早已到來,只是尚未均勻分佈——BrainCo專訪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