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雲科技IPO,藍馳創投陳維廣:混合雲市場的指數級增長才剛開始

青雲科技IPO,藍馳創投陳維廣:混合雲市場的指數級增長才剛開始

【獵雲網北京】3月17日報道(文/靈犀)

3月16日,國內領先的中立雲服務商青雲科技(股票簡稱:青雲科技,股票代碼:688316)正式在上交所科創板掛牌上市,成為中國混合雲第一股。此次公開發行1200萬股,發行價63.70元,開盤漲超30%。

青雲科技IPO,藍馳創投陳維廣:混合雲市場的指數級增長才剛開始

在經歷了十多年“上雲”浪潮後,今天的中國雲計算市場終於和美國並立成為世界唯二的高峯。但就在大家都以為這個市場的寡頭格局已定之時,市場再次被更為焦灼的“混合雲”大戰衝擊。過去幾年,各路雲廠商幾乎都湧進了混合雲這個萬億級的潛力市場。

“從海外雲計算巨頭的發展路徑看,微軟Azure近年來營收增速持續超過主打公有云的AWS,市場份額不斷提升。這也印證了混合雲的市場趨勢。”藍馳創投管理合夥人陳維廣表示。藍馳創投是青雲科技的A、B、C、D輪投資方,從2012年企業成立至今,陪伴青雲科技超過9年,是青雲科技最早的機構投資方,也是發行前最大的外部股東。

事實上,在國外,微軟Azure是最早佈局混合雲領域的廠商。而在中國,青雲科技也是最早提出統一架構混合雲體系的技術主張,並付諸實踐。

“中國市場還有自己的特殊性,比如以央企、國企、政府為主的大型客户對自主運維、數據安全的要求更高,更傾向於使用混合雲。互聯網、車聯網等IoT設施的存量大,迭代增速快,對雲服務有更大量的、更多元的需求。”陳維廣認為。這些因素都可能會催生一個比海外市場更有潛力和規模的混合雲市場,指數級的增長才剛剛開始。

如何立於巨頭林立之地?

2005年回國創辦藍馳中國之前,陳維廣已在硅谷投出了Coupa這樣的美股SaaS企業。為企業提供專有的開支控制平台的Coupa在2016年上市,目前的市值已超百億美元。回國後,陳維廣發現中國的上市公司大部分都是做To C的互聯網企業,做企業服務的寥寥無幾。對比美國,上市公司的半壁江山都是To B公司。

陳維廣判斷,接下來中國市場必然迎來巨大的企業級服務機會。

2012年,他在北京遇到了黃允松。這個曾經在IBM工作了十年,帶領一支全球團隊從0研發了IBM的SmartCloud的小個子語速極快,談起雲計算如水銀瀉地,眼裏閃光。“Richard(黃允松)的技術天賦和技術激情已經很難用語言來形容。” 陳維廣説。

黃允松曾發下豪言壯語,“創業一開始,我就和2個兄弟講好了:如果我們的技術不能大幅超越亞馬遜,如果我們只是超越了亞馬遜一點,在用户那裏,我們一點機會都沒有。”

眾所周知,美國的雲計算行業從亞馬遜開始發展起來。當時很多中小企業都需要控制成本,又很難對需要的算力做出準確預估,自己部署服務器難免出現算力過剩的情況。正是靠着收穫了眾多中小互聯網公司,亞馬遜的公有云計算業務(AWS)迅速成長起來。

然而,即便在9年前,要在中國的創業公司中複製一個亞馬遜模式可能性已經不大,因為中國市場已經存在很多玩家,也包括互聯網巨頭,尤其阿里已經砸了很多錢在公有云上。

但在陳維廣看來,雲計算賽道上的創業公司仍然有機會。首先,雲計算服務的目標客户並不止於中小互聯網公司,很多大公司也有需求。但出於數據安全考慮,大公司並不願意將業務全跑在公有云上。同時,這些對私有云有需求的大客户並不會首先考慮價格因素,他們更看重的是服務的穩定性。

“通常情況下,公有云部署有問題可以打補丁,但私有云部署有缺陷則修復成本極高,二者對技術和運維能力的要求也有很大差別。“陳維廣認為,取勝的關鍵在於技術。

2012年,藍馳創投成為青雲科技的第一個機構投資人。

公私一體的雲計算架構:鏖戰“多雲時代”

現在回望,會發現青雲科技的技術理念非常超前。

在雲計算發展早期,企業的上雲需求曾被“兩分化”:想要應用簡單、性價比高,上公有云;想要保障可控合規、業務穩定,上私有云。

2014年,私有云才剛開始在國內落地,私有云市場尚處於發展萌芽期,國內大多數雲廠商還停留在投入公有云還是私有云的選擇題中。但對於青雲科技而言,堅持一體化雲計算架構的路徑在創業第一天就是很清晰的。

在最初做宏觀抽象架構設計時,青雲科技的核心就是去中心化、分佈式的架構,完全點對點的機器人協調管理模式。“一個節點出問題,還能有無數節點無縫接管。”陳維廣介紹,青雲科技的服務不僅能有效保障服務的穩定性,運維團隊的人效比也能做到極高。

同時,基於全自研的代碼,青雲科技在一開始就能提供完全一致架構、一致體驗的公有云和私有云服務,公有云平台可以實現無限擴展,私有云平台能夠輕量規模交付。

在起步期,黃允松就指出,“青雲科技的第一步是公有云,第二步是私有云,而且這兩個東西一定要放在一起考慮,同步走”。如今,隨着上雲企業的規模不斷擴大,業務逐漸多元且複雜化,企業對雲計算的需求正在一步步印證黃允松的思考。

為了同時滿足對彈性、靈活度有需求的業務單元,和對合規、可控、穩定性有要求的業務單元,越來越多企業開始同時使用多朵雲。多雲一定是趨勢,但多雲的管理對用户來説非常麻煩。

解決方案就是提供一套跨雲管理和跨雲應用程序的調度層,這就是混合雲。

混合雲是從純公有云變成公和私,私有云放確定的負載,不確定的負載放公有云。但是,混合雲不是簡單的通過API把不同的雲服務集成在一起的“拼裝”。“用‘裝’的路線做混合雲,最終只能是披着雲外衣的老集成。”黃允松認為。用户要的是能打通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間的數據通路,實現跨雲、跨地域的管理和整合。

“在這一點上,青雲科技從第一天起就是中國唯一一家公有云和私有云完全一致架構、一致體驗的雲服務商。”陳維廣介紹。而且青雲科技的公有云平台可以實現無限擴展,私有云平台能夠輕量規模交付,公有云與私有云提供相同的API和功能,可以實現統一的多雲管理。

除此之外,從商業角度看,混合雲會省很多錢。“當企業規模漸大,混合雲一年能減少40%的開銷。這是淨利潤,非常高。”陳維廣介紹。同時,快速擴張期的企業可能更關心速度,但當業務規模上來,且日趨穩定後,公司就開始關心治理、數據安全及運營安全。

在非獨立的公有云上,所有的數據都可能被握在別人手上。比如,一個互聯網公司還沒做大時,他的數據可能不值錢。但如果業務體量上來了數據就很值錢,因為通過分析大量業務數據可以有很多便利。因此,數據安全就變得非常重要。

商業運營的安全也很重要。“如果一家企業所有的命脈都放在非獨立的公有云上,這家公司是安全的嗎?我告訴你,是很不安全的。”陳維廣認為。

“這幾年,我們在中國市場看到太多創業型企業一路由小到大,一開始無所謂,但規模到達一定程度,包括雲在內的所有運營安全都需要特別關注。這不僅僅是安全層面的,也是戰略層面的。”

左右混合雲競爭的核心壁壘

“雲計算的未來一定是應用導向,而不是資源導向的。”黃允松和陳維廣判斷。

這幾年,青雲團隊拜訪了很多大小不等的公司,其實大家對雲計算行業的虛機沒興趣,他們真正關心的是自己的業務應用。

很難想象,創始人會關心跑了什麼樣的操作系統,TCP/IP怎麼配的?路由器防火牆上面過濾規則是什麼?實際上,創始人只關心自己的商業應用。所以,和市場上很多資源導向型的雲廠商不同,青雲科技的核心始終是應用導向的商業模式。

在實現多雲管理和調度的過程中,青雲科技還基於Kubernetes開發了容器平台KubeSphere。通過本土化、統一交付界面、加入安全管理系統、對操作系統實現功能組件化,KubeSphere可以向用户提供更易用的開發運維和管理服務。

目前,KubeSphere 作為 CNCF(中文名:雲原生計算基金會)會員已有多個項目進入 CNCF Landscape,完全開源備受社區用户認可。KubeSphere現在完全硅谷模式,純英文化運作,有全球各地的開發者加入KubeSphere社區來做貢獻者。“開源就意味着更加中立,在上游資源層,可以開放給所有云廠商。在下游,可以和全球開發者/貢獻者合作開發企業級應用。”陳維廣介紹。

青雲科技IPO,藍馳創投陳維廣:混合雲市場的指數級增長才剛開始

在資源調度方面,基於青雲科技最初的去中心化、分佈式架構,KubeSphere調度規則默認為自動,用户也可以根據需求選用某一個雲資源,但KubeSphere不會給用户反饋。“在KubeSphere的框架上,青雲是不能做主觀判斷的,連客觀判斷都不能做,要把權利交給使用者,用户可以用任意一朵雲。”陳維廣介紹。

這樣一來,把青雲科技的KubeSphere往資源層上一架,在用户視野裏,雲資源就相對模糊了。不需要特別關注是騰訊雲、阿里雲還是青雲、亞馬遜雲,用户看到的只有企業級應用程序。

“現在,市場上其他的公有云平台、私有云平台都還在聚焦資源層,青雲科技就跑出了更具前瞻性的差異化。”陳維廣表示。因為青雲科技過去9年多同時佈局公有云和私有云,並經過大規模商業驗證,所以能夠完全聚焦在應用層,不用再在資源層花時間。

“一流公司賣服務,二流公司賣產品,而優秀的公司制定行業標準。”陳維廣認為。

“青雲科技的混合雲解決方案既是符合雲計算的大趨勢,同時也是開創了更適應未來趨勢的模式:以 KubeSphere 構建分佈式容器層,支持多雲的資源利用;同時也有iFCloud 統一多雲管理平台和 OpenPitrix 多雲應用管理平台。最終給到用户的是應用程序(企業級),而不是單純去做“雲資源”的生意”。

如果把時間放長,看的更遠一點,青雲科技通過容器和服務構建了自己的壁壘,比很多同業者更早一步主導了行業未來的標準制定。

而截至目前,很多自稱“雲計算”的廠商其實沒有青雲科技的雲系統產品。在陳維廣看來,他們目前發力混合雲都存在挑戰。

“互聯網巨頭做雲服務的關鍵既不是沒錢,也不是技術上做不了。但云產品出生在互聯網企業而不是一家做信息基礎設施的企業,二者的基因是完全不一樣的。”陳維廣表示,“一家企業的基因決定了這家企業的長板。”

TO B創業,10年起跳

很少有人知道,黃允松曾經歷了幾輪艱難。

回到2014年,在中國做雲計算,還沒有人不虧損。直到當年底,青雲的業績依然了了。當時,黃允松為了把第一個銀行大客户拿下,幾乎每天在深圳。“那時候他的壓力非常大。”陳維廣回憶。

這的確很冒險,銀行本身的數據壓力大,還不能出錯,但是黃允松想賭一把。

陳維廣回憶,“那時候黃允松跟我説,做銀行大客户項目的想法很簡單:只准成功,不能失敗。連抖動都不能有,必須一擊即中。”

毫無疑問,大客户非常值得投入時間和精力。“可我其實覺得沒那麼極端,他不會放棄的。因為他就是一個毅力極強且好勝的人,他不會那麼容易放棄。”

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大多數企業不接受雲計算,極致追求穩定可靠的銀行更是。陳維廣作為最大的外部股東,建議並且鼓勵黃允松先把大銀行這樣具備旗幟性效應的客户拿下來。

“如果他當時沒有拿下這家銀行大客户,現金流斷掉了,我還是會再支持他的,因為技術產品的能力和市場需求都是真實存在的。”陳維廣説。最終,招商銀行、中國銀行、華潤創業、光大銀行、泰康保險等大客户都陸續把上雲工程交給了青雲科技。

談到對黃允松的評價,陳維廣説,“Richard身上求真的精神一直都在感染着我,他看到的是事物的本質。”在初次見面時,黃允松就拿着他的代碼給陳維廣看,一條一條解釋,怎麼能做到穩定性99.99%。

“中國要成為強大的國家,一定要有較強的技術支持。”陳維廣強調。但真正踏實專注做技術的人很少,黃允松是少有能堅持的人,中國需要更多這樣的人而不是掙快錢的人。

作為投資人,陳維廣也見過很多不專注技術,只專注於把客户拿下的創始人。短期有可能成功,但長期來看對整個市場一定是不好的。“滿足短期需求容易抓市場眼球,但要獲取長期價值則意味着更多時間和更多投入。”他説。

在陳維廣看來,To B創業是一件10年起跳的事情,不做10年沒感覺。前幾年,黃允松天天焦慮得不得了,因為他覺得這個行業太無情,再厲害的技術,兩年就game over。但現在他沒有以前焦慮了,因為他逐漸摸清楚了自己在牌桌上的位置。“9年走過來,黃允松慢慢摸清楚自己應該為這個市場提供什麼。”

目前,在青雲科技的藍圖中,混合雲已不再是傳統概念裏的“公有云+私有云”,也不侷限於跨基礎設施的混合,比如,“公有云+私有云+本地數據中心”,而是在已經建立的混合雲統一技術架構的基礎上,繼續對邊緣計算和物聯網技術的研發做投入,打造覆蓋“雲、網、邊、端”全場景的數字化平台,建立更大範圍的統一架構混合雲基礎架構。

IoT時代到來,混合雲市場的指數級增長才剛剛開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994 字。

轉載請註明: 青雲科技IPO,藍馳創投陳維廣:混合雲市場的指數級增長才剛開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