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最近在網上搜到一個萬能泡茶公式。
映入眼簾的是這句小標題:6大茶類只要這樣泡就好喝,簡單易懂。
顯然,這樣帶有衝擊力的表述,對於想要“一鍵沖泡”的新人茶友,極具殺傷力。
點進去一看,果然!不僅閲讀量遙遙領先同類文章,評論的人數也很多。
若是不懂茶的朋友,可能憑着文章頗高的熱度,輕易就被俘獲了“芳心"。
但這種刻意語焉不詳的説辭,卻不得不讓老茶客,在腦海裏先行打了個問號。
帶着警戒的好奇心,繼續看下去。
萬能泡茶公式是一張實圖表格,總共以六種茶做參考,其它還包括茶具、沖泡比例、出湯時間等要素配比。
其中,沖泡温度這一欄,引起了高度注意。
所有茶類的温度,皆不到100攝氏度,尤其是白茶,只設置到85攝氏度。
而將視線交集於白茶,一連串的“知識點”也隨之而來。
比如,沖泡比例為1:30(茶葉5克+水量150毫升),出湯時間10秒……
哎,熱度高的背後,只能説一言概之,根本經不起推敲。
白茶只要這樣泡就好喝?那真不一定。
《2》
白茶沖泡温度85℃?
茶圈中一直有這麼一派人,堅持以85攝氏度水温沖泡茶葉。
按他們的説法是,温水沖泡,茶湯清甜;沸水沖泡,則茶湯苦澀。
通常,他們論證起來,還顯得十分有理有據。
首先,是打出了“經歷牌”,帶着高漲的情緒娓娓道來,某次茶店的品茶體驗。
“向我介紹茶葉的茶掌櫃,用的就是温水,不高不低的水温,使沖泡後的茶湯,送進口中,也有別樣的甜香。”
“茶掌櫃還説,温水沖泡是第一選擇,冷水沖泡太涼,沸水沖泡太燙,只有温水恰到好處。”
然後就是著名的“燙傷論”,不外乎沸水温度太高,容易把鮮嫩的茶葉燙壞,損耗茶葉體內豐富的物質等等。
所以,得到的結論便是,沖泡温度温水最佳。
這些説法固然看着很有道理,但細究起來,卻有些站不住腳。
從工藝上來説,白茶的加工十分簡樸,只有萎凋和乾燥兩個部分。
輕簡的加工方式,造就了幾乎不拿白茶的“一針一線”的風格,白茶表面結構也被完整地保留下來。
如同完好無損的房子,白茶的內質,是緊鎖在其中的。
一場攜着狂風而來的洪水,能掀起整片屋頂,而潺潺流過的溪水,連屋頂蓋都碰不到。
可以見得,若以85攝氏度的水温沖泡茶葉,白茶當中的滋味物質析出,定是不夠。
而這也意味着,無論是堆滿苦澀物質的劣質茶,還是內質豐厚的高山茶,它的析出量都並不多。
這樣一來,劣質茶當然“清甜”,但高山茶卻顯得寡淡無味。
温水,一下子就把劣質茶與優質茶的位置輪換了。
對於好茶來説,沸水狀態下,才更能激發茶香物質,讓不同沸點的香氣,以坐滑滑梯一般,相應地、完全地釋放出來。
同時,沸水的高温,也能夠向茶葉內的物質施加更多壓力,使其在短時間內,足量析出。
如同一張照妖鏡,好的壞的,都能在沸水之下現形。
所謂沸水沖泡苦澀,大概又是一個劣質茶的遮羞布,畢竟好茶用沸水,從不畏懼。
《3》
蓋碗泡茶茶水比例1:30?
沖泡白茶時,茶水比例是很講究的一件事。
雖然説難不難,但多1克、少1克,對茶的風味可是有着關鍵的影響。
就像烹飪一盤鮮美的菜餚,所有的準備工作都到位了,若是在最後多加了點鹽,整盤的味道就都走向了鹹,鮮美風味幾乎盡失。
用了心思,滋味卻不理想,想想真是可惜。
而茶水比例配比,也是這道理,要合適,要剛好,否則就會給人不好的喝茶體驗。
110毫升蓋碗搭配5克幹茶,是蓋碗沖泡白茶時的最佳比例。
當然,這和上文的爆款公式不一樣,這樣的比例,是經過多次沖泡研究,才有幸得來。
之前和朋友做過一個對比試驗,實驗對象是110毫升蓋碗,分別投茶5克和10克。
標準比例沖泡下的白茶,濃淡適中,滋味醇厚甜爽,符合理想中的口味。
然而,在按照110毫升的蓋碗,投下10克的幹茶的重量後,味道很明顯發生了變化。
只是小嚐一口,那般澀麻的感覺就如釘子,緊緊印在了味蕾中央,讓人想忘也忘不掉。
苦茶,真不是一般人能喝的!
那麼,上文圖中的150毫升蓋碗,配上5克的幹茶容量,能否做到滋味適中?
110毫升的蓋碗,注水量大概為100毫升,也就是説茶水比例是1:20。
而150毫升蓋碗,注水量140毫升,搭配5克幹茶的比例,是1:28。
通過前文比較知道,茶水比例太小,茶多水少,茶湯就會苦澀濃釅,難以入口。
同理可知,當茶水比例過大,茶少水多,茶湯自然也會淡薄許多,顯得滋味不足。
沒有遵循黃金比例的茶湯,味道都走向了極端。
《4》
悶泡10秒出湯?
在茶圈中,到底是要悶泡還是快出水,向來爭議不斷。
有人認為,茶葉不怕悶,悶得越久,才越能感受到茶味的純正與醇厚。
若是不悶泡,茶湯顯然會味道不足,豈不白白浪費好茶的滋味。
還有人認為,既然是好茶,那就沒有悶的必要。好茶內質豐厚,只要稍短的出湯時間,就能夠得到一杯細膩順滑的茶湯。
相反若是使用了悶泡,則讓茶葉內質過度釋放,融進茶湯中,便會呈現出濃重苦澀的口感。
這兩種説法,是各有其擁躉者,且數量不少!
像萬能公式中所説的“悶泡10秒”,明顯屬於前者的陣營。
那麼,白茶出湯時究竟該不該悶一會兒呢!
一般來説,在日常的沖泡過程中,好茶,不建議用悶泡的方式。
真金不怕火煉,內質極其豐厚的好茶,從注水到出湯,在短短几秒內,便會釋放出大量的滋味物質,完整地呈現出好茶的茶香與茶味。
而倘若在出湯的時候,選擇多悶一會,茶葉與水的接觸時間也隨之加長。
其中的內在物質,也不停地悉數釋放,帶來苦澀味道的茶多酚與咖啡鹼,暢快地遊走於茶湯之中,茶味即會過濃過重。
如此一來,好茶反而失去了最為曼妙的風采。
以品茶角度出發,建議是,前幾衝均使用快出水的沖泡方式,等到茶葉內質逐漸被耗盡,便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適當加長坐杯時間。
如此做法,能夠一衝又一衝,品嚐到茶味最終的奧妙所在。
實際上,一款茶葉若始終需要悶泡,則代表着這款茶葉本身味道不足,所以才需要使勁悶、使勁泡,像擠海綿一樣,擠出零星的內質。
而這樣的茶,顯然也不值得買。
《5》
網絡上的觀點,總是眾説紛紜,真假不定。
今天也許是悶泡10秒,明天可能便是悶泡一分鐘,難保不變。
然而抵得住考驗,才能光芒萬丈。
一些所謂代表了“真理”的話,卻是在暗度陳倉、憑空捏造。
對茶葉滋味呈現而言,反倒是在幫倒忙。
若這樣的話,被茶友不加分辨地聽了去,極有可能,浪費了好茶。
而品茶,不就為了喝一口那醇香動人的滋味嗎?
唯有,正確的沖泡方法,對好茶來説是錦上添花,爾後享受,才能更加暢快。
更多關於白茶的知識無論新白茶,還是老白茶,請問白茶的毫香就是棗香嗎?
從台地白茶、荒野白茶、再到生態有機白茶,誰才是白茶的未來?
桂花白茶、陳皮白茶、紅棗白茶,給白茶多加點料,真的會更好嗎?
長期儲存白茶,選新白茶還是老白茶?參照這2個細節,選出好白茶
都説老白茶好,是不是白茶新茶很難喝?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瞭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