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雲品牌標識,源自0與1的數字靈感與中文圓潤字體的文化結合。
萬物雲並非雲計算或者雲服務,從朱保全的現場發言中我們可以一窺萬物雲的深意:“從城市到園區、從寫字樓到家,皆為空間,空間科技服務的範疇比物業服務更大,在空間(Space)裏的設施、設備、資產、人及商業活動皆可通過技術(Tech)連接。”
“從物業到空間,讓公司可以服務更多客户、服務客户的更多方面。”朱保全説。
▲萬科集團合夥人、萬物雲空間科技服務股份有限公司CEO 朱保全
現場公佈的品牌樹顯示,萬物雲包含Space、Tech和Grow三大模塊。其中,Space模塊包含歸屬社區空間服務的“萬科物業”、“樸鄰發展”,歸屬商企空間服務的“萬物梁行”,和歸屬城市空間服務、全國首個以城市服務為定位的全新品牌“萬物雲城”;Tech模塊則包括“萬睿科技”、“第五空間”,分別提供軟硬件服務能力、數字運營和行業人工智能服務;Grow模塊的“萬物成長”是公司的孵化器,持續連接成熟企業、孵化創新企業。
▲萬物雲品牌樹
萬科物業為何在此時更名?
朱保全表示,在三十年紮根物業服務的基礎上,萬科物業公司升維為萬物雲的時機已成熟——從品牌的角度看,“萬科物業”作為服務品牌,不應該讓他更綜合,而是更專注,更好地服務客户;從科技的角度看,公司已有兩家科技子公司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已經獲得過上百項專利,Tech模塊已經成型且具備BPaaS(流程即服務)輸出能力與廣泛的IoT(物聯網)連接能力。
回首萬科物業的三十年發展歷程,從1990年8月18日萬科天景花園交付、萬科第一個物業管理處成立開始,“萬科+物業”即誕生了“萬科物業”。而後,萬科物業攜手“戴德梁行”又誕生“萬物梁行”、萬科物業加“城市服務”更誕生“萬物雲城”——從社區到商企、再到城市,從物業服務到資產服務、再到設施服務,萬科物業這片沃土最終沉澱了一支成熟的隊伍,一套質量管理體系,並清晰地定義着服務對象:業主+租客。
▲1990年,萬科第一個物業管理處在深圳天景花園成立。
在媒體會現場,朱保全還向所有人演示了“星塵”操作系統。目前,“星塵”操作系統已經成為一個多維度的科技連接平台,將公司各類場景空間裏的設施、設備、資產、人、商業活動等都一一接入系統,並連接了96個設備廠商。
“其核心特徵是開放。物業公司、供應鏈上下游、各類生態合作伙伴都可以在平台上獲得我們多年積累的技術、流程、標準等核心服務產品與服務能力。”朱保全説道,“將技術融入空間,帶來的不僅僅是服務效率提升,還有管理的顆粒度和透明度的提升。”
更名後,萬物雲與其他物業公司之間將不再是競爭關係,而是一種科技時代的合作關係。“選擇做平台,就必須選擇開放,但開放的條件是價值觀一致。我們將聯手價值觀一致的合作伙伴,開始建立睿聯盟合作平台。”朱保全説。
未來,萬物雲在住宅物業領域形成的BPaaS服務,將在旗下各空間服務子品牌實現全覆蓋,並以睿聯盟為主要載體對外進行輸出,攜手行業共走高品質服務之路。同時,萬物雲還會戰略投資睿聯盟成員企業並支持其上市。
據瞭解,目前睿聯盟已擁有54家成員企業。而就在發佈會前一天,萬科物業剛剛與舊改市場的“城市更新專家”——上海升龍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雙方成立的物業合資公司也已加入了睿聯盟,萬物雲將積極支持其上市。
在媒體會上,朱保全用傑克·韋爾奇對利潤的定義闡釋着萬物雲的精神。他自嘲,利潤太高對不起業主,“未來的對手不會是物業公司,而是科技公司的下沉,我們應該投入更多在人才建設、服務品質以及補貼新業務的成長。”
“讓空間與時間同行。”朱保全用四個“不變”解釋萬物雲的品牌Slogan“服務歷久彌新”:“以業主與租户為中心不變”、“不進則退、敢為人先的追求不變”、“陽光健康的文化不變”、“服務精神不變”。█
供稿:萬物雲 編輯:《萬科週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