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綜複雜的“車展維權”事件,似乎並未減緩馬斯克狂奔的腳步。
北京時間4月27日美股盤後,特斯拉公佈了還算亮眼的2021年第一季度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實現營收103.89億美元,同比增長74%,略高於此前市場預期。淨利潤方面,公司 GAAP(指美國通用會計準則)淨利潤達4.38億美元,同比增長超26倍,創歷史新高。
在全球缺芯的背景下,特斯拉第一季度銷量也再度逆勢上漲,全球共計交付新車18.48萬輛,同比增長109%,環比增長2.2%,並創下全新產銷記錄。
“錢路漫漫”,“賣分”、“炒幣”為特斯拉增利
營收結構方面,特斯拉第一季度總汽車業務營收為90.02億美元,同比增長75%,佔總營收的86.65%,仍然是目前絕對主要收入。而另外兩大業務——發電和儲能業務、服務及其他業務的營收分別為4.94億美元、8.93億美元,佔比4.75%、8.6%。
從淨利潤來看,這些佔據主要營收份額的“實體業務”,只能稱得上“不虧”,而實質推動利潤上升的,卻是信貸收入(出售碳排放積分)和突如其來的數字貨幣(比特幣)收入。
光靠出售碳排放積分,特斯拉2020年一年就獲得了15.8億美元的營收,是超年淨利潤兩倍之多。同樣,今年第一季度依舊如此,特斯拉以碳排放積分再度迎來了5.18億美元的營收,創下了近七個季度的新高,而這部分錢,幾乎稱得上是“0成本”的賣車附加值。
此外,出現在財報首頁的“數字貨幣”也成為了特斯拉的另一投資手段。今年2月,特斯拉披露其已購買15億美元的比特幣,並通過部分拋售,獲利1.01億美元。對此,特斯拉首席財務官扎克·科克霍恩(Zach Kirkhorn)在電話會議中表示,為保障之後新品發佈的順利進行並抵禦“半導體”的不確定性,公司需要收益更高且現金流動性強的投資項目,而比特幣正符合當下特斯拉的投資需求。
未來業績承壓,馬斯克卻隻字未提“中國故事
儘管特斯拉目前的營收狀況一片向好,但從銷量來看,中國市場的動盪,或將成為特斯拉未來業績的危險信號。
財報數據表明,一季度中國市場特斯拉交付量達6.9萬輛,是去年同期的3倍,佔比全球銷量近40%,在眾多華爾街分析師看來,中國龐大的市場需求已成為特斯拉發展的關鍵力量,換言之,中國市場的銷量走向,將嚴重影響特斯拉未來汽車業務方面的營收狀況。
巨大的銷售佔比,卻似乎並未得到特斯拉的重視。自2020年下半年開始,特斯拉Model 3頻頻曝出“車輛失控”、“剎車失靈”等安全方面的負面消息,僅今年1月,便出現了四起“剎車失靈”事件,而特斯拉的回應,幾乎全部將事故原因認定為車主操作不當,甚至直接“向路面甩鍋”。
眾多事故之下,上海車展女車主維權事件,似乎發酵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無論是起初特斯拉“決不妥協”的傲慢態度,還是案件懸而未決的不確定性,這次突如其來的維權,不僅使特斯拉在中國市場丟失了大量支持,也使消費者對特斯拉的安全性能存疑。
除產品質量外,服務體系的不完善,也有可能導致特斯拉未來業績承壓。據瞭解,特斯拉一季度車輛銷量同比增長超100%,但服務中心僅增長了28%,移動服務車隊增長了22%。某種程度上,這樣的數據意味着,特斯拉在服務能力的延伸上,沒能跟隨銷量大幅上漲的腳步,而這樣的“服務差距”,甚至曾被媒體調侃稱:“在中國區,特斯拉只看重產能”。
從目前來看,身處輿論風暴下的特斯拉,“維權”已經成為其難以撕掉的標籤。受此影響,二季度特斯拉在華銷量或將遭遇一定程度的衝擊。
出乎意料的是,對於如今的“中國故事”,此次財報電話會議中,特斯拉高管們卻隻字未提,僅針對日前北美髮生的“自動駕駛”事故,馬斯克有所辯解、開脱。
“長遠來看,我們是人工智能機器人公司”
與交付“跳票”的Model S、Model X相比,特斯拉似乎將更多的筆墨放在了Dojo(特斯拉神經網絡超級計算機項目)及自動駕駛上,“我們正在開發神經網絡超級計算機,軟件還處於初級階段,不過我們將開發出世界上最先進的人工智能系統。”在馬斯克看來,特斯拉的使命似乎發生了轉變,“目前大家將特斯拉看做是一個電動汽車或能源公司,而從長遠角度來看,人們會發現我們是一家人工智能機器人公司。”
眾所周知,特斯拉在自動駕駛領域有着近乎領先的地位,然而,與其他企業不同,特斯拉不僅放棄了更加精確的“激光雷達”,還在提升視覺感知能力的同時,逐漸弱化整車雷達系統。對於這一工作的時間節點,馬斯克透露稱,FSD團隊目前完全致力於研發基於視覺的自動駕駛系統,已經準備好將美國市場的車型切換到Tesla Vision。
儘管這樣的“視覺方向”能否符合用户需求尚未可知,但特斯拉所選擇的“單車智能”路線,或許在中國市場並非適用。“中國基礎設施覆蓋率豐富,利用基礎設施建設,在中國車路雲協同模式更加適合。”在此前回答媒體提問時,江淮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黨委書記項興初表示。
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差異,更需要技術方面的“因地制宜”。在如今的自動駕駛賽場,眾多公司幾乎採用了多種技術路線並舉的形式“衝刺”,相比而言,特斯拉“獨木橋”般的抉擇如果出現部分失誤,其所面臨的或許將是落後甚至淘汰的局面。
無論是對中國市場的“冷漠”,還是有關自動駕駛的“偏執”,如今財務業績一片向好的特斯拉,似乎正在滑向一場危險遊戲。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