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車所困的互聯網大佬們
賈躍亭、李斌、李想、陸正耀……放在互聯網等新經濟領域,哪個不是人人皆知的大佬?可是,他們卻都被同一件事情給拖累了,那就是造車。
FF汽車創始人賈躍亭
如今,賈躍亭已經在美國宣佈個人破產,就是為了保住他心心念唸的FF汽車;李斌倒是利用“中國的特斯拉”概念成功在美國上市了,可是如今仍然是在低谷中苦苦掙扎;李想推出的首款汽車理想ONE,由於起火事件被大眾聲討;就連一直都是元氣滿滿的陸正耀,似乎也是在收購了寶沃汽車之後厄運連連……當然,還有同樣出身於互聯網的何小鵬仍然在路上……
這麼一看,大部分成功的互聯網企業家,在進入造車領域之後似乎都遇到了很大的挫折。仔細分析,背後有一些共同的原因。
老冀之前在公眾場合聽過李斌的演講,他表示不理解為什麼電子產品和互聯網產品的迭代速度如此之快,而汽車的更新速度卻如此之慢。對於包括電動汽車在內的汽車行業來説,這確實是個問題,很多車主確實都在吐槽自己的汽車娛樂系統、汽車導航系統,它們與那些成熟的智能音箱、手機導航軟件比起來確實差很多。
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
不過,電動汽車畢竟還是汽車,還是妥妥的製造業,製造的還是關係到使用者身家性命的產品,這就決定了汽車行業必須以比互聯網嚴謹得多的速度演進,也意味着它不可能完全用互聯網思維去改造。
過去,這些互聯網巨頭們最擅長的還是商業模式創新,搞流量、發展用户,再通過廣告或者撮合交易變現,玩得溜溜的。互聯網公司開發一款軟件、發佈一項服務,主要的開發成本就是養的那些產品經理和程序員,租個家用住宅就能幹起來。然後通過購買流量、運營粉絲獲得用户,單個用户的獲取成本也就幾十元。
問題是汽車沒法這麼玩。就説電動汽車,如今“三電”系統已經比較成熟,研發成本相對不那麼高了。但是,既然你做的是電動汽車,ADAS輔助系統、自動駕駛這一系列的核心技術你還得研發,要不然沒法跟對手拉開差距呀。
就算把車開發出來了,後來還有一大“吞金”環節就是生產製造。一條汽車生產線的投入都是以百億元起步,所涉及的零部件組裝流程又有幾千項。當然你可以找代工,但是那樣很難控制上市節奏和品質,只要自己建廠就得扔幾百億元進去。
正因為如此,李斌的蔚來汽車成立不過4年的時間,累積虧損竟然超過了200多億元。據説每賣掉1台ES8就要虧掉92萬元。也正是經歷了這番折騰之後,李斌才深有感觸地説,沒有200億元就不要造車。如果按蔚來的模式玩下去,要達到盈虧平衡,至少需要賣出40萬輛。
在獲取過海量用户的互聯網大佬們看來,40萬似乎並不是多麼大的一個數字,不過如今要實現卻非常之難。
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
一方面,經過了16年磕磕絆絆的特拉斯,已經把能踩過的坑全部踩了一遍,如今已經成精了。通過在上海建設超級工廠,將大部分零部件本土化採購,未來的特斯拉還有很大的降價空間,從目前的27萬元降到20萬元應該不會太久。一旦進入了國產電動汽車的密集價格區間,它們將如何自持?
另一方面,需求並沒有之前想象的那麼旺盛。2019年,中國市場上新能源汽車(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等合計)的銷量僅為120萬輛,比2018年減少了4%,這也是首次下降。今年受疫情影響,需求仍然不太樂觀。受此影響,一些電動汽車廠商已經悄悄開始了裁員。
如果當初就能夠看到現在的窘境,不知道這些互聯網大佬們還會不會滿腔熱情地殺入汽車領域?當然,現在要想全身而退,估計也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