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在“停課不停學”的號召下,各地中小學生開啓了網課模式,而在閒暇時間,網遊則成為很多孩子的選擇。由此帶來的私自充值、鉅額打賞引起的退款糾紛問題備受關注。
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近日聯合消費者網對疫情期間的網課、網遊和網絡打賞等有關輿情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
結果顯示,網遊的負面輿情佔比最高,達53.49%;其次是網絡打賞輿情信息,負面輿情佔比40.69%;網課的負面輿情佔33.75%。這説明,疫情期間網課、網遊和網絡打賞等負面輿情總體較多,其中網遊消費問題最為突出。
輿情信息表明,受疫情等多種因素疊加影響,校外教育培訓的負面輿情信息明顯增多。除了以往的虛假宣傳、教育質量不達標、上課效果不滿意等問題,受疫情影響還增加了變更上課形式、變更上課時間,甚至變更上課老師等問題。無論解除合同還是變更合同,最後都會涉及退費問題。所以從輿情數據來看,網課的退費糾紛輿情信息最多,超過了網課輿情信息總量的一半。與校外培訓相比,學校課程的負面輿情相對較少。
輿情數據顯示,網絡遊戲的主要問題同樣是退費糾紛,佔整個網遊負面輿情的近四成。其次是沉迷遊戲、封號扣費、誘導充值和詐騙陷阱等問題。
在網絡打賞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是誘導打賞,超過了網絡打賞負面輿情總量的一半。其次是衝動打賞、內容低俗、詐騙陷阱、退費糾紛等問題。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直播用户規模達5.60億,即我國40%的人、62%的網民都是直播用户。除了以往的演唱會直播、真人秀場直播、遊戲直播、體育直播,目前各種學習、消費、泛娛樂等日常生活場景直播越來越多。
實踐中,大多直播軟件都設置了打賞功能,用户可通過綁定微信或支付寶等方式購買平台提供的禮物,送給正在直播的主播。有的直播平台甚至需要用户購買虛擬貨幣,才能觀看直播。
但目前有關網絡直播的監管主要停留在對直播內容的審核和治理方面,如查處網絡直播過程中出現價值導向錯誤、低俗淫穢色情、封建迷信等內容,而在未成年人衝動或非理性打賞方面,仍然缺乏有效引導和規範應對。
有的直播平台雖然在“充值協議”中規定,年滿18週歲或已年滿16週歲且依靠自己勞動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用户才能打賞,但在實際操作中,用户只要綁定了移動支付方式就可以充值打賞,根本不需要實名認證和身份核實。
基於此,專家建議應從根源上堵住未成年人沉迷遊戲和非理性打賞的漏洞。努力提升網課效率,並在網課與網遊之間設置“防火牆”。通過嚴格審核用户身份、限制未成年人充值打賞以及控制登錄時長等手段,從根源上解決未成年人沉迷網遊和盲目打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