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裏的他們,成了“機器人飼養員”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新華社記者 梁愛平

27歲的白瑩瑩是初中學歷,她從來沒有想過,工作會和“高大上”的人工智能沾上邊兒。在陝西省榆林市清澗縣城一棟辦公樓的大平面,白瑩瑩坐在電腦前,鼠標“咔噠”幾下,一個選項標註完成。曾有人問她做什麼工作,她回答“我是機器人的老師”。

其實,白瑩瑩是“機器人飼養員”,又名人工智能訓練師,這是一個“國家認定”的新職業。

白瑩瑩的家在清澗縣雙廟河鄉安家畔村,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户,她和丈夫曾經去煤礦打過工,賣過菜……她也很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生活。2019年12月,清澗縣從阿里巴巴和螞蟻集團協調引進“AI豆計劃”人工智能產業扶貧孵化項目,成立了縣政府直屬國有企業——清澗縣愛豆科技有限公司,並開始招兵買馬。

白瑩瑩一直認為“高大上”的人工智能“無所不知”。上班後才知道,人工智能之所以“聰明”是因為背後有許多像她這樣的“老師”在手把手地訓練它。比如,人工智能進行垃圾分類,用手機掃一掃某種垃圾,軟件就能自動識別並幫助人們進行分類。其實,這背後是“機器人飼養員”們對玻璃、塑料、紙袋、調料罐等各類垃圾的圖片進行分類標註後,人工智能垃圾分類模型才能不斷提升識別的準確率,做好垃圾分類。

工作8個多月,白瑩瑩平均每月收入2000多元,最高一個月還拿到了3700元。其實,在清澗縣愛豆科技有限公司的113名員工中,像白瑩瑩一樣的困難羣眾有65人,他們因從事人工智能數據標註工作而改變了自己的生活。同時,這一新興產業還吸引了不少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工作。

清澗縣愛豆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魚濤説,人工智能數據標註工作做得好、做得多就賺得多。目前公司員工的平均月薪超過了3000元。“他們可能並不懂人工智能,但他們知道,人工智能可以幫他們實現夢想。”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731 字。

轉載請註明: 山村裏的他們,成了“機器人飼養員”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