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匡野(單位:中國傳媒大學協同創新中心新媒體研究院)
日前,我國抗疫取得階段性的勝利。在阻擊疫情的時期,我國主流新聞媒體“用主流價值導向駕馭‘算法’”,利用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積極實踐,採用文字、圖片、短視頻等全媒體傳播,對疫情發展的情況進行了全面、及時、準確的報道,答疑解惑,穩定民心,保障了社會安定。
如今,如何將短視頻與以5G、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成為主流媒體新聞從業者創作優質短視頻的方向。以5G技術為例,如果説2016年短視頻的火爆吹響了媒體行業視頻戰的集結號,那麼2019年5G時代的到來則預示着視頻戰的白熱化。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短視頻用户規模達8.21億,相當於每10個移動互聯網用户中有7.2個正在使用短視頻產品,月人均使用時長超過22小時。
2019年11月20日,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基於“5G 4K/8K AI”等新技術,推出了總枱綜合性視聽新媒體旗艦平台——“央視頻”客户端,打造了中國首個國家級以短視頻為主的5G智能化新媒體平台。2020年1月27日,在國內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央視頻”採用5G技術策劃了直播節目“與疫情賽跑——全景直擊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最前沿”,全面呈現了兩家醫院爭分奪秒的建設情況,將清晰、穩定、直觀、持續的視頻畫面傳遞到了每一名在線觀看的網友面前。在節目直播過程中,上億網友在線充當“雲監工”,峯值時超過2億人次觀看,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也獲得了BBC等眾多國際媒體和社交媒體平台轉播轉載,充分展現出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擔當力,積極的輿論引導力以及憑藉新技術的信息傳播力。
隨着我國媒體融合進程深入,除傳統電視媒體機構外,主流報刊、廣播媒體機構都在全面搭建屬於自己的智能化的採編平台。5G時代,我國主流媒體短視頻依託今日頭條、抖音、快手等移動互聯網平台的傳播力和覆蓋範圍以及自有客户端,幫助公眾更方便、快捷地獲取新聞資訊的媒介產品。相關研究顯示,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直播報道中,廣電媒體直播採取“1 N”模式,形成廣播電視 客户端 社交媒體 短視頻/直播平台等的多渠道傳播模式,最大限度地擴大了信息傳播範圍。CSM調研數據顯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62.4%的用户表示更加信任傳統廣電媒體網站和客户端所傳播的信息,其次是傳統電視媒體,其用户佔比為53.7%,傳統廣電媒體推出的新媒體平台影響力和權威性得到了空前提高。電視直播也由“中心化”向“去中心化”的形態結構讓渡,這一趨勢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直播報道中尤其顯著。例如浙江衞視推出《5G直播連線》《“雲對話”隔離區》等欄目,通過5G技術視頻連線前方記者,提升信息傳播速度,為用户提供第一手信息。
人工智能技術也影響了主流媒體的傳播。對主流媒體新聞從業者而言,短視頻節目創作並非最終結果,而是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一種選擇。隨着智能手機普及率不斷升高,民眾移動上網時長逐年增加,隨時隨地“刷”手機已經成為常態,每個人幾乎都有一個“Always Online”的手機。有媒體通過調研發現,民眾使用手機獲取新聞資訊最為頻繁的場景分別為:卧室、公共交通工具和衞生間。同時,受眾傾向於以更簡單、更輕鬆、更便捷、更便宜的方式獲取更多、更好、更密集的信息。而短視頻的可視性、動態性、產量大、成本低、分發快以及短小精煉恰恰很好的符合了上述需求。
圍繞人工智能新技術策劃新聞內容將成為新一代媒體從業者的重要能力。媒體的智能化發展從核心業務能力的維度上給主流媒體新聞從業者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目前來看,即使是智能化程度再高,機器自我學習能力再強,融媒體的產品、節目、內容在形式、模式等層面上的創新依舊需要專業編輯和記者來完成。
當前,以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傳播技術與媒體深度融合發展,主流媒體新聞從業者需要認識到短視頻與傳統影視在本質上有不同,不是傳統廣播電視的“線上版”,而是當今客觀條件下最適合信息傳播的媒介之一。主流媒體新聞從業者在採用短視頻的方式進行信息傳播時,需要不斷提升自身對於新一代信息傳播技術的理解與駕馭能力。
《光明日報》( 2020年05月21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