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外賣騎手“脱困”,平台企業要捨得“刀刃向內”

讓外賣騎手“脱困”,平台企業要捨得“刀刃向內”

近日,《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裏》一文刷屏,引起廣泛討論。消費者、外賣騎手、平台、媒體,還有專業人士、監管部門似乎都有話要説。

外賣騎手的困境之所以會成為社會熱議焦點,大概是因為很多人都是外賣平台的消費者,而又是交通出行的參與者。大家在抱怨外賣太慢的時候,或許也被闖紅燈、人行道逆行的外賣騎手驚出過一身冷汗。

説實話,如果不是因為這篇文章,可能大家不會了解到外賣小哥整天“與死神賽跑,和交警較勁,和紅燈做朋友”背後是被一套算法系統“極限施壓”的無奈之舉,大多數人也不會開始理解或者反思外賣騎手的困境。

不過,系統算法問題是一回事,同情和理解是另一回事。不能因為消費者心軟,就設計一個按鈕,強行塞到消費者手中,要消費者做決定、讓消費者為系統帶來的負面效應買單。

關注外賣騎手困境的消費者會發現,兩家外賣寡頭對引發熱議的報道給出的回應,似乎都不能讓消費者滿意,更對解決系統性矛盾無效,而只是轉移矛盾、轉嫁責任的託詞。怪不得網友要調侃“平台做個人”,這種回應和舉措,簡直是道德綁架。

從表層現象看,由於平台系統算法的逼迫,造成了外賣騎手為了完成派單,違反交通規則搶時間。其本質是因平台逐利,帶來社會層面的“負作用”。要減少“負作用”,幫助外賣騎手脱困,消費者可以寬容,社會組織可以介入保護騎手權益,政府部門也可以多些對平台企業的監管。但最關鍵的,還是要外賣平台捨得“刀刃向內”,自我革新,徹底從內部解決系統性問題。

外賣平台誕生之初,是受到歡迎的新業態。它為大城市中大量的消費者提供了便利,解決了吃飯問題。同時讓餐飲商家獲益,為外賣騎手提供了就業機會,而外賣平台本身也能從中賺取收益,規模日漸龐大。這本來應該成為消費者、騎手、平台三贏的“模範樣本”,如今卻因為機器、算法、數據的不當使用,讓騎手陷入困境之中,確實應該反思。

許多專業人士提出建議:不要硬性派單,而讓騎手搶單;不要向消費者提供預估到達時間,而是改成騎手位置提示;將平台接單、商家出菜、騎手行路的時間分段顯示;推出預約制,更合理配置騎手分佈。類似種種建議平台都可以參考,總之不能只讓末端的騎手“拼命快跑”,也不應該讓全社會為“拼命快跑”的後果買單。

另外,刀刃向內,自我革新也不僅僅意味着割捨利益、自廢武功。探索新的競爭點、提供多元化服務、增加用户黏性,最終獲益的還是平台本身。如果平台相信,消費者有外賣需求,市場仍舊需要外賣騎手,市場未來趨勢就是光明的。改革,解決系統“痛點”,就會讓平台獲得長足發展,獲取持久利益。

對外賣騎手好一點,需要消費者、企業平台、監管法律都跨前一步。保護外賣騎手,也保護每一個交通出行者的安全。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79 字。

轉載請註明: 讓外賣騎手“脱困”,平台企業要捨得“刀刃向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