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名為《互聯網巨頭正在奪走賣菜商販的生計》的文章在網上廣泛傳播。作者在文中詳細描述了自己體驗“社區團購”商業模式的經歷,對於互聯網巨頭瘋狂補貼、與普通賣菜商販爭利的行為表示不滿。
今年以來,受疫情影響,巨頭瞄上了正處在風口上的“互聯網買菜”。這一新興模式,大大節省了消費者的時間,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不過,它也引發了網友對菜市場小商販們的擔憂。
“網上買菜”會擠垮菜市場嗎?相比於線上選菜,菜市場有哪些優勢?平台補貼為什麼不是長久之計?菜市場的存在對一個城市意味着什麼?
“羊毛” 能薅多久?
足不出户,送菜上門、下載app送現金補貼、免費送菜……數十億甚至上百億的現金砸向消費者,把消費者砸得暈頭轉向,把小菜販砸得雲裏霧裏。可這樣的套路能持續多久呢?
可以説,“燒錢”補貼用户是互聯網巨頭進入新興市場的主要手段之一,通過超大補貼力度迅速吸引大量消費者,進而在行業內實現壟斷。無論是之前的網約車、共享單車和充電寶,還是如今的生鮮配送、社區電商,其實都是如此。
早年間,網絡外賣平台餓了麼和美團,為了培育、搶佔市場,一邊一單單補貼展開競爭、一邊一輪輪融資燒錢。這種情況上演最激烈的時候,曾有用户一頓大餐只花了幾塊錢。戰況之慘烈,讓當年融資超過10億美元的餓了麼和融資超過20億美元的美團都苦苦不堪支撐。2015年底,兩大外賣平台格局基本已定後,筋疲力盡的雙方才逐漸減小補貼。
俗話説“羊毛出在羊身上”。如今互聯網巨頭紛紛入局,未來網絡生鮮市場格局趨於穩定之後,消費者還能薅多久的“羊毛”?互聯網行業天生就具有壟斷性,巨頭們在培育了市場,分割了市場之後,當前消費者所享受的這些補貼可能將不復存在。
▲某生鮮平台用户訂單截圖。
所以説,“燒錢”培養、搶佔市場,只是一時之計,而非長久之策。對消費者而言,在沒有“羊毛”可薅後,用什麼方式和渠道買菜,也會逐漸恢復多樣化。
菜市場的優勢,互聯網做得到嗎?
出門去菜市場現場挑,還是在互聯網平台上動動手指選?今年受疫情影響,似乎越來越多的人在考慮後者。難道,未來菜市場的生存空間將會被不可逆轉地擠佔嗎?
事情沒有那麼簡單。菜市場的獨特魅力,互聯網是“復刻”不來的。
從體驗上來講,與在小商販處買菜相比,“雲買菜”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無法帶來“可觸可感”的體驗。
對比一下感受會更直觀。比如在互聯網公司早已攻城略地的出行服務領域,無論傳統打的還是互聯網叫車,用户關心更多的還是能否“到達目的地”,而對路上的行程不那麼在意。
可去菜市場買菜,圖的就是能親自調動各種感官來比對、最終挑選出新鮮完整食材的這一過程,圖的是一份確定和安心。但是,平台下單的消費者無法直觀感受食材的品質,這無疑是一種缺憾。
另外,兩者在交易邏輯上的差異,也彰顯了菜市場的不可替代性。
我們可能會遇上這樣的場景,在網上買了一個生鮮產品,到手後發現有問題,對方不太會願意上門換貨,因為來拿一趟的成本比產品本身的價格高得多。最後商家往往會退款。但我們要的是產品,拿着退款有什麼用呢?再説,中間折損的時間成本又怎麼衡量?
另一方面,作為一種新興技術,互聯網的確起到了信息中介的作用,把相隔萬里的需求和供給瞬間撮合在了一起。但同時,這也使得互聯網巨頭構築起了一個強勢的供應商。消費者在它的面前,議價能力將大大降低。
這時,菜市場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根本上講,菜市場比平台更依賴社區、回頭客等構成的熟人社會。在一個熟人社會中,消費者能夠更從容地和菜市場商販“討價還價”,商販也能準確瞭解消費者的意願並作出調整。這能構建起互聯網無法帶來的良性互動。
菜市場對城市來説,意味着什麼?
法國曆史學家費爾南·布羅代爾曾經説過:沒有市場就沒有城市。可見,在人類的發展進程中,市場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放到今天,我們已經不能再用單一的眼光來看菜市場這一公共區域了。我們到菜市場,也不再是滿足購買需求這麼簡單了。
和家人遛彎買菜、與熟悉的商販聊天和討價還價、菜場和小攤的人情味和煙火氣、通過商販累積起的多年的鄰里情……對於這個籠罩着“技術至上”氛圍的社會來説,即便是一二線城市,也有大批菜市場的簇擁者獨立於互聯網的浪潮之外。
江蘇省社科院社會政策所副研究員何雨認為,實體菜市場獨有的場景和空間,可以帶來更多生活氣息——消費者能夠挑選新鮮的蔬菜水果,和熱情的攤販交流,與附近的鄰里攀談,甚至是享受討價還價帶來的快感。
菜市場不僅是社交場景的重要承載地,也是保障民生的重要存在。對於消費者來説,它只是我們購物的一個選擇,但對菜市場的一些商販來説,這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港灣”。
近幾年,不少地區的政府也都已經在出台相關規定,為菜市場改造升級提供補助。2017年起,北京發改委計劃連續3年每年出資兩億元,補助商業便民服務設施建設,其中菜市場是補助的重點。這兩年,廣州也在實施菜市場升級改造工程。上海十多年前就開始整頓馬路菜場,隨着舊城改造工程的推進,新建了大批室內菜市場。
誠然,互聯網嵌入日常生活的大趨勢是不可阻擋的。如何讓互聯網更好便利我們生活的同時,讓菜市場在這場大潮中適應並升級?如何讓互聯網電商與小商小販在合理的市場規則下共生?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參考資料:
《“雲賣菜”巨頭奪走菜販生計?別把問題簡單化》,新華每日電訊,2020年12月1日
《搶走菜販生意的互聯網巨頭,讓買菜更便宜了嗎?》,看理想,2020年12月2日
《每年拿出2億 補助菜市場早餐店》,新京報,2017年5月25日
《為何菜場永不消失?》,財經無忌,2020年12月2日
《中國互聯網燒錢大戰簡史:燒了10年,燒出了什麼?》,產品遇上運營,2020年5月11日
來源:新華網思客綜合
策劃:劉娟
監製:李曉雲
編輯:馬宇聰 舒克凡
校對:郭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