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雙11:從春雷到秋實 為復甦喝彩
中新網11月12日電 雙11,走過12年。2020年天貓雙11總成交額達4982億元。
就在雙11之前,前三季度經濟數據公佈:經濟增速由負轉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季度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貨物進出口總額增速首次由負轉正。中國經濟穩步走出疫情影響。
作為疫情後全球最大的消費季,天貓雙11是衡量當下經濟運行狀況的一支靈敏温度計。今年是參與商家最多、規模最大的一次“雙11”:有500萬商家、25萬個品牌、近8億消費者,有2000個產業帶、30萬外貿工廠,還有22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3萬海外品牌,雙11的“價值半徑”在不斷擴大。
雙11是一個引信,真正爆發性力量,潛藏在湧動的中國經濟中。
春雷計劃,為復甦喝彩
武漢。2020天貓雙11狂歡季線下啓動。
線上銷售首日,良品鋪子、周黑鴨、蔡林記、貓人等武漢城市名片不負眾望,躋身相關類目前十名,“武漢活過來了,還爆發了”。
消費潛力迅速釋放,有網友巧妙地用幾個“力”給出瞭解釋:疫情控制得力,政策扶持給力,平台提供助力,企業各自努力,市場形成合力。
所謂平台助力,指向從4月開始的“春雷計劃”。4月,當疫情給全國摁下“暫停鍵”,阿里巴巴重啓“春雷計劃”,通過穩外貿、轉內銷、產業帶數字化轉型等措施,和身陷困境的中小企業一起尋找突圍方向。
11月1日至11月11日,2020天貓雙11誕生了105個成交額破億的產業帶。春雷半年,工廠車水馬龍,參加天貓雙11的全國2000個產業帶、120萬商家、30萬個外貿工廠,緩過來了。
回看9個月前,據全國中小企業協會對6422家中小企業的調研顯示:近40%處於完全停頓狀態,超半數斷貨,海外訂單同比下降70%。產業帶與企業挺過來了,又反哺了雙11,成為雙11供應鏈中的重要一環,成為了新品牌中的重要一員。
從這個意義上,一場元氣淋漓的雙11,彷彿從春天就開始了。它是一個集雨器,接住了政策、社會、內需所有落下的甘霖。
“雙循環”拓展雙11價值半徑
上海。第三屆進博會現場。一隻進口的直徑4米的米其林“超級輪胎”十分醒目。工礦企業快速復甦,帶來超級輪胎的旺盛需求;同一時間,上汽集團和阿里巴巴集團達成新零售戰略合作,聯合宣佈加快推動汽車零售數字化轉型。以天貓雙11為代表的互聯網消費,正從買衣物數碼向汽車等耐用消費品邁進。
如果説進博會為海外品牌搭建大舞台,成為中國聯通世界的重要外向通道;阿里巴巴搭建的雙11平台,則為進博會“展品變商品”提供了一條快車道。
“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兩隻輪胎,一外一內,相互呼應,相得益彰,成為雙循環暢通的佐證。
在經濟學家看來,國內大循環之所以得以運轉,其關鍵點是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而一次以960萬平方公里為舞台的商業活動,無疑是這種優勢的最佳體現。
今年天貓雙11提前開售並延長了售賣期。這一變化,對於供需雙方都有意義。社會物流等基礎設施壓力小了、商家補倉的時間窗口有了、留給中小賣家的黃金通道寬了……所有元素,指向拉動內需的總爆發。
內需強勁,人心穩定。就在十幾天前,剛剛落幕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全面促進消費”的定調。對於走過12年的雙11而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促進線上線下消費融合發展”的意義不言自明。
雙11的價值半徑,在不斷擴大。從智利櫻桃,到俄羅斯Prime等級牛肉,都在雙11跑出加速度。今年,有2600多個新品牌、120萬款進口新品通過天貓國際首次參加雙11。全球為走出困境加油鼓勁的情緒,沒有時差。
事實上,4982億,不只是一個數字,也不只是一場國內的復甦之戰,更是22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3萬海外品牌,對中國投下的信心票。
數字化雙11,不確定性中的最大確定性
2009年第一個雙11有一個花絮:為慶祝5200萬成交額,員工用幾張A4紙打印出數字,但不小心少了個零,為此,有機智的小二臨時拿了一個時鐘替代。
11年後的雙11,菜鳥近2萬台無人取件機投入使用,1秒取走快遞,據測算能給全國節省25年,阿里人稱這是一段時間“減”史。
時間是個隱喻,12次雙11,完整保留了中國數字化發展的時間切片。2008年底的一項統計數字顯示,當時國內快遞員約50萬人,而今天,快遞員、外賣員總數已達千萬;曾經,企業是因線下太難“敗走”上線,但如今許多新品牌是持有“網絡出生證”再向線下發展的;10多年前許多人尚不知網購為何物,10多年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數字化……
一個偶然誕生的促銷活動,在商業協同和技術催化下,衍生了一連串創新。通過不斷進化,天貓雙11超越買和賣,成為了中國數字經濟的練兵場、數字技術的實驗室。
正式上崗的物流機器人“小蠻驢”、支持214種語言的直播實時翻譯、一年省電7000萬度的液冷數據中心、全面雲原生化……
當然,數字化不是獨唱,是合唱。如果平台企業是“1”,同樣具備數字化能力的企業是“0”,越多“0”加入,勢能越大。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微看來,“十四五”我們要建設現代化國家,最重要的內容就是數字經濟發展。過去十年間,數字經濟已為國內大循環創造了強大市場動力。一些傳統商品在互聯網上被賦予了新價值、新內涵、新面貌,變成了新產品。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本月發佈的《中國數字化之路》報告也給出這樣的判斷,疫情席捲全球,充分展示了數字經濟的強大生命力,進一步凸顯數字化是面向未來的最大確定性,到2030年,我國數字經濟體量將有望突破百萬億元。
商業峯值,技術峯值,創新峯值,雙11成了前者代表,也由此不斷孕育出了後兩者。從“暫停”到復甦再到活躍起來,中國企業通過加速數字化走出了一條生命力頑強的折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