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在機器人領域動作頻頻。
天眼查顯示,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在8月份新增多條專利信息,其中一條為“一種機器人的控制方法、裝置、機器人以及存儲介質”,專利申請日期為2020年5月,公佈日期為2020年8月。此項專利在外界看來是華為在機器人領域的重要佈局。
專利基本信息摘要顯示,上述申請適用於機器人技術領域,提供了一種機器人的控制方法、裝置、機器人以及存儲介質,該方法包括:獲取目標對象的位置信息;根據目標對象的位置信息控制機器人轉動;在機器人旋轉的過程中,動態調整機器人上用於模擬眼部特徵的顯示模塊的輸出畫面。
華為方面並未就上述專利申請用途對第一財經記者作出回應。但從此前的佈局來看,華為在AI以及機器人領域的技術合作早已開始。
早在2017全球移動寬帶論壇上,華為與愛丁堡大學簽署合作協議,協議內容主要圍繞如何在5G無線網絡中運行的人工智能(AI)機器人的潛能。
根據協議,華為Wireless X Labs和愛丁堡大學貝葉斯中心的研究人員將共同探索如何將AI技術應用於5G網絡,以滿足聯網機器人和系統對最佳無線網絡性能的需求。雙方在合作初期將重點關注醫療機器人及移動視頻領域。
此外,同樣在2017年,華為Wireless X Labs無線應用場景實驗室和軟銀也簽署了聯網機器人領域相關合作諒解備忘錄(MOU)。合作中,軟銀的機器人將利用5G網絡連接到雲端的AI“大腦”,由雲端AI對機器人周邊的環境進行識別和分析,並將結果返回給機器人本體。通過5G,機器人之間還可以數據共享,促進機器學習和AI進化。
華為在去年發佈的“全球產業展望GIV2025”中提到,到2025年,智能技術將滲透到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全球58%的人口將能享有5G網絡, 14%的家庭擁有“機器人管家”,97%的大企業採用AI。其中自動化和機器人,特別是人工智能機器人,將會改變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智能自動化在建築業、製造業、醫療健康等領域中廣泛應用,2025年,每萬名製造業員工將與103個機器人共同工作。而隨着材料科學、感知人工智能以及5G、雲等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將出現護理機器人、仿生機器人、社交機器人、管家機器人等形態豐富的機器人,湧現在家政、教育、健康服務業,帶給人類新的生活方式。”華為稱。
雖然有消息稱華為內部正在打造家用機器人,但從業務佈局來看,目前華為消費者業務將重點放在了手機以及周邊家庭場景中。而在工業機器人領域,華為多以技術支撐角色入局。
不過,據第一財經記者從華為內部瞭解到,華為目前自有工廠也開始使用AI等技術實現了製造環節的自動化。
以松山湖為例,目前華為松山湖基於Atlas的智能製造方案,已經在華為計算產品的生產線實現用“Atlas”製造“Atlas”,讓AI貫穿製造的每個環節,在完成標籤缺陷檢測、螺釘缺失等實現“秒級檢測”,將質檢準確率由之前的傳統機器視覺質檢的90%提升至99.9%,質檢人員效率提升3倍。
“AI已在華為工廠實現工位級、線體級、車間級的規模應用”,華為工業自動化視覺實驗室主任吳佳芸在8月的一場會議中透露,目前華為工廠超過80條產線已應用了覆蓋服務器、5G、終端等產品。這些規模應用的經驗積累也都會封裝到製造行業SDK裏。她透露,視覺+製造行業SDK將在今年10月正式對外上線。
上海證券在一份研報中指出,疫情衝擊下,部分製造企業加速機器換人的步伐,隨着下半年新一輪補庫存週期的開啓,工業機器人銷量和產量有望實現新一輪在週期(庫存週期)和成長(機器換人)疊加下的高速成長。
根據 2020 年工業機器人的產量數據,預計 2020 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的銷量 17.1 萬台,同比增長 15%。到2025 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為 883 億元,整體市場規模(含集成和軟件)為 2650 億元。
“工業機器人長期看是成長行業。人力成本的上升和工業機器人投資回報率的縮短加速機器換人,中國機器人密度低於主要發達國家,國內機器人性價比突出帶來進口替代,是國產工業機器人的三個長期成長邏輯。”上海證券表示,2025 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的銷量將達到 32.76 萬台,2019 年-2025年銷量複合增長率為 14%。
【來源:第一財經】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