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模擬空戰上演人機對決

隨着人工智能技術在軍事領域的應用不斷強化,美軍對人工智能系統的軍事用途極為關注並展開探索。繼美國智庫蘭德公司發佈報告探討人工智能在全域作戰指揮控制領域的應用後,美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最近又策劃了一場人工智能與人類飛行員的對決。有分析認為,人工智能技術正大踏步邁進軍事領域,將對作戰產生深刻長遠的影響,但目前看來,人工智能技術短時間內很難在軍事領域實現完全的無人化。

大勝人類飛行員

據美國媒體報道,由美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共同舉辦的“阿爾法狗鬥”模擬飛行對抗競賽8月20日落下帷幕。在最終的比賽中,由人工智能“駕駛”的戰鬥機,在與頂級人類飛行員的5輪模擬空戰中取得全勝。

報道稱,早在去年8月,包括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在內的8支隊伍被選中參加這場競賽。本次比賽是美軍“空戰演進”項目的一個並行計劃,重點是探索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在空對空作戰方面的應用。自2019年11月以來已進行3次,也是最後一次。最初的試驗曾模擬使用F-15戰鬥機的數字模型,今年1月第二次試驗轉為使用F-16戰鬥機的數字模型,此次參賽團隊再次使用F-16。最終的對決在美空軍國民警衞隊的資深戰鬥機教官與赫倫系統公司的人工智能程序之間展開。

從飛行員角度看,空戰勝負很大程度取決於完成 “觀察、判斷、決策、行動”的速度和準確性。在判斷、決策、行動這幾個環節,人工智能系統無疑在速度上均超越人類。而這次試驗説明,人工智能算法不僅速度快,還能做出正確判斷和決策。

也有分析認為,應看到此次人機大戰中人工智能技術的侷限性。從本質上講,這次模擬空戰仍是一種“戰爭遊戲”。對抗中,由於比賽的模擬環境設置,人工智能程序一方擁有“完整信息”,對自己和敵人位置有全面瞭解;人類一方只有虛擬現實頭戴式顯示設備提供的有限數據,只能依靠人眼去觀察敵機的位置。而在實戰中情況可能恰恰相反,無人機尚不具備在視距範圍內類似人眼的搜索、識別能力。

提供輔助決策

如果説人工智能飛行員是從具體操作層面,研究人工智能技術在軍事領域的應用,那麼蘭德公司此前發佈的《現代戰爭中的聯合全域指揮控制——確定和開發人工智能應用的分析框架》報告,則從更高層面探討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

報告探索了人工智能在3個領域的應用,分別是對敵防空壓制、人道主義救援和所謂的“增殖網狀情報監視偵察”。上述行動中,人工智能主要負責分析、判斷、評估、任務規劃,並提出建議,輔助指揮人員作出決策。報告認為,要實現聯合全域作戰,需要空軍實現機器對機器的通信和人工智能輔助決策,建立以數據為中心的人工智能生態系統。

實際上,人工智能技術已開始初步運用於戰鬥機空戰和輔助決策領域。例如,俄羅斯蘇-35戰鬥機使用了“決戰”輔助空戰決策系統,用來幫助飛行員在空戰時實施佔位攻擊。美空軍正評估使用研發中的“空中博格人”人工智能技術,以讓F-35或F-15EX戰鬥機飛行員控制像XQ-58“女武神”這樣的無人機。美國官員認為,這項技術將以全新方式打開“空戰之門”。總體來看,人工智能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響着作戰樣式。

也有分析認為,人工智能技術短時間內無法完全代替人類。很多決定或決策,需要綜合多方面因素。以防空系統為例,現有防空導彈武器系統在探測、跟蹤、識別方面能夠全面實現自動化,但開火環節必須由人完成。因此,短時間內很難實現真正的無人化作戰。(梁國宏 章節)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95 字。

轉載請註明: 美軍模擬空戰上演人機對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