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速飛船在飛行時如果碰到一粒沙子,會怎麼樣?
隨着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以及天文觀測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們能夠看到宇宙的區域範圍越來越大,那些來自幾十上百億光年之外恆星所發出的信息,都可以被我們的大型天文望遠鏡捕捉到。然而,相對於天文觀測的空間尺度,我們通過發射航天器實地進行觀測的範圍實在是過於渺小,即使是50年前發射的旅行者1號和2號探測器,在完成對太陽系邊緣行星的探測任務之後,也只能依靠殘餘的能源以及慣性,緩慢地向太陽系外圍行進,但是相對於地球的運動速度來説,也僅僅是幾十公里每秒,這與光速每秒30萬公里相比實在是“龜速”,想要離開太陽系的有效引力範圍,到少還得需要幾萬年的時間。所以,對於高速飛船特別是亞光速飛船的渴望,已經成為人類有效提升深空探測能力的重要目標。
愛因斯坦在提出狹義相對論時,明確了兩個基本假設,一個是相對性原理,即各種物理定律在所有慣性參照系中具有相同的表達形式;二是光速不變原理,光線在真空中的速度,不因參照系的變換而發生改變。在狹義相對論體系下,任何物質的運動,都會成為改變時間和空間的重要因素。對於兩個物體的相對運動來説,在經典力學框架下的相對運動速度,是兩個物體的速度矢量疊加;但是對超高速運動的物體來説,就必須要運用洛侖茲變換來進行推導,從而求出狹義相對論體系下的相對運動速度,表達式為:v=(v’+u)/(1+v’*u/c^2),通過這個表達式我們可以看出,兩個物體的運動速度無論怎麼快,其相對運動速度永遠也不可能超過光速,只能無限接近光速,即使兩條相向而行的光線,其相對速度也只能是光速值。
在這裏還需要明確一個由狹義相對論推導出來的結論,那就是物體的運動速度與運動質量之間的關係。如果一個物體的靜止質量為m0,當以速度v進行運動時,其運動質量與靜止質量的關係表達式為:m=m0/(v^2/c^2)^(1/2),説明物體的運動速度越快,則運動質量就越大,當運動速度達到光速時,其運動質量就會趨向於無窮大。由於光束中的光子靜止質量為0,所以它的運動速度可以達到光速這個最大值。但凡物體擁有一點靜止質量,那麼它在加速到速度很高時,其運動質量就會顯著提升,按照質能方程,則所需要輸入的能量值為(m-m0)*c^2,如果要達到光速,則這個能量輸入就會無窮大,顯然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即使質量非常微小的中微子,科學家們監測到它的運動速度也略低於光速。
按照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那就是光速飛船或許永遠製造不出來,因為飛船勢必存在着靜止質量,如果要將它加速到光速,就是把宇宙中所有的恆星能量都收集起來也不夠用,所以人類對於航天器速度的突破,今後也只能是達到亞光速的級別。比如,如果將飛船的速度提升到光速的99%,則到達1光年之外的區域,從飛船本身來看所需要的時間為0.14年;如果將速度提升到光速的99.9%,則到達1光年區域所需要的時間僅為16天左右。
那麼,問題來了,即使在亞光速狀態下,按照運動的相對性,飛船相對於宇宙中的星際塵埃來説運動速度是亞光速,反過來從飛船上看宇宙塵埃相對於飛船的速度也是亞光速,如果飛船在行進的過程中,撞到這樣的星際塵埃或者一粒沙子,飛船到底會怎麼樣?
大家都可能看到過,有的飛機在升降過程中會撞到小鳥,在平均幾百米每秒的起降速度下,小鳥就能夠將飛機的玻璃窗或者機體撞出明顯的損傷。那麼飛船在亞光速(以99%光速計)的狀態下,一粒沙子(重量為1毫克)相對於飛船的運行速度也為99%光速,那麼這粒沙子所擁有的靜動能E0=1/2*m0*v^2=4.4*10^10焦耳,而相對論體系下的運動動能E’=1/2*m*v^2=1/2*m0*v^2/(1-(v/c)^2)^(1/2)=2.2*10^12焦耳,相當於約50萬噸TNT爆炸所釋放的能量,約等於幾十顆“小男孩”原子彈同時爆炸產出的破壞力,試想飛船能抵擋得住 嗎?即使飛船沒有被沙子所摧毀,只是“貫穿”過去,那麼對於飛船的穩定運行也將起到嚴重的影響。
同時,在亞光速飛行的過程中,即使不遇到沙子或者星際塵埃,在高速行進的過程中,飛船的船體表面與稀薄的星際氣體之間也會產生強烈的摩擦效應,有可能使船體表面的温度突破5000攝氏度,這個温度也已經超過了地球上所有材料的耐受極限,因此想達到亞光速飛行的目的,從目前來看,不但是燃料效應跟不上、發動機技術跟不上,就連建造材料也滿足不了需求。
除非今後科技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可以研製出曲率飛船,這樣的話就可以跳過直接驅動船體本身加速的階段,而是藉助於使船體周圍空間產生一定程度的彎曲,從而推動飛船在彎曲的空間裏自主地移動,這樣不但可以解決為飛船本身進行能源供給的問題,而且飛船在與周圍空間整體移動時,也避免了與星際塵埃碰撞損壞的威脅。但是,這種曲率飛船目前還只停留在猜想階段,距離可靠理論的確立和實驗的實施相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