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哲,CEO在危機下的策略

衞哲,CEO在危機下的策略
  企業應對危機的準備,在危機來臨之前就應該做好了。

  分享人|衞哲 嘉御基金創始合夥人兼董事長

  從百安居到阿里巴巴,再到現在創建嘉御基金。

  從CFO到CEO,面對危機,高層怎樣做決斷?

  嘉御基金創始人衞哲,以第一視角解讀CEO在危機下的執行策略。

  危機之前的災備預案

  2003年的非典疫情,過去了整整17年。那時我剛剛成為百安居中國區總裁,非典疫情就發生了。我要説的並不是非典時期,高層做出決策有多麼艱難,恰恰相反,當時應對危機,我們做得很從容。

  時間再往前撥兩年,2001年,我還是CFO財務總監的時候,總部要求我們做全方位的災備預案。2001年的中國百安居,只有兩家門店和幾百個人。公司規模不大,可是增長壓力很大,那時的現金流還是負值,很多事情都在等着我們去做,總部發要求去做災備預案,這不是添亂嗎?

  腹誹放一邊,我們認真執行要求。全方位的災備預案,我們要模擬在百安居的英國總部不能正常運營的情況下,中國區域怎麼操作。如果門店被迫關閉了,我們該怎麼辦,客户、員工、供應商怎麼分流。

  ● 供應商分流

  百安居是建材商,國內最重要的建材產地在廣東。當時我們絕大部分的產品供應商都在廣東,預案要求我們在華東找到備份,還不僅僅是備份,還要把訂單分出20~30%給華東供應商。採購量越大價格越優惠,對於利潤來説,分單不是最優解,不過我們還是照做了。

  ● 員工分流

  預案要求我們做現金壓力測試,如果營收減少30%、減少50%,怎麼管理?我們做了一次實戰演習,到華東區辦公室,把總部的200人壓縮到20人來工作。

  2001年的全方位災備預案,對員工、客户、供應商、合作伙伴,還有業主,我們都做好了溝通準備和分類管理的準備。渡過平靜的2002年,到2003年爆發了非典。危機來臨時,我們不需要慌亂,把預案拿出來,照着實施就可以了。如果供應商沒有分流,還是集中在廣東的話,當時物流完全中斷,產品沒法運輸到北邊。而華東區的交通沒有受限,還能保證供應。非典時,客流下降,營收損失了50%,但是預案裏做過現金流的壓力測試,我們知道該怎麼辦。

  優秀的CEO並不是在危機中力挽狂瀾,做出了不起的決定,而是要在危機來臨之前有所準備。難點不在於危機中做決定,在於危機前做了充分的預案和災備。

  危機來臨時的文化價值觀

  非典來臨時,阿里巴巴沒有像百安居一樣,有全方位的災備預案,他應對得很倉促。但是,阿里的文化價值觀在最困難的時候得到了檢驗。

  非典疫情的重災區在廣東,阿里的一位員工去廣交會後中招了。當時杭州只有4例非典,阿里是其中一例。2003年5月10號員工確診,那一天阿里發通知,全員回家封閉隔離。

  03年互聯網的環境跟現在根本比不了,沒有移動網絡,手機不能上網,大部分員工家裏連寬帶都沒有。杭州政府通知電信,給沒有寬帶的員工緊急裝寬帶,保證員工有家庭網絡,能夠工作。員工在家工作,心在公司。在家裏不僅自己做好客户服務,甚至自己走開的時候,父母、愛人都過來幫忙接電話,電話用語還特別規範:“這是阿里巴巴,請問我有什麼能為你服務的?”

  除了客服外,技術和銷售回家後也沒有中斷工作。當時阿里的銷售主要靠地推、直銷,而疫情限制了出差、走訪。銷售全線改成電話銷售,打造出一個新的電話銷售模式。疫情期間,銷售業績居然沒有下降。阿里不僅有5000直銷,還有3000多人的電銷隊伍,而電銷全是在非典期間被逼出來的。

  阿里一開始是B2B業務,突發疫情產生了個人消費者採購的需求。在B2B的業務上,淘寶誕生了。

  疫情時倉促回家辦公,結果誕生了電銷模式和淘寶。阿里能夠抓住機遇,逆行而上的基礎,離不開員工的全力支持,離不開疫情之前儲備的企業文化價值觀。擁有核心的價值歸屬感,員工凝聚成一體。

  阿里一直在強調文化傳承,非典過後,阿里把5月10號定為阿里家庭日。每年的5月10號,全國所有公司園區大門打開,鼓勵員工帶着家屬來公司。企業文化的傳承需要有一定的儀式感,5月10號這個紀念日,成為阿里每年裏最熱鬧的一天。剛到阿里的新同學會詢問,為什麼這天是家庭日,而一代一代的老同學會把當年的故事講給新人聽,傳承下去。

  危機是檢驗企業文化建設的最好時機。發展順利時,企業文化建設得好不好看不見,只有危機來臨時才能得到檢驗。

  今年疫情對餐飲業影響非常大,不少做餐飲的員工發自內心地和老闆提出主動降薪,停薪留職,沒有人動員,全是自發的。我們看到老鄉雞的老闆手撕了員工的減薪書,説你們願意減薪,我還不願意減呢。我們是兄弟,我比你們有錢,應該是我先付出。

  這種企業文化、價值觀自發形成,員工和企業真正的共患難。員工有員工的樣子,老闆有老闆的樣子,多好的企業文化互動啊。

衞哲,CEO在危機下的策略
  危機中,效率指標高才能活得好

  (效率為王)

  媒體報道,20年來阿里巴巴市值越來越大,發展速度非常快。但是“大”和“快”不能代表“強”,強大強大,“強”在“大”的前面。什麼是強?公司效率高才是強。

  阿里每個新業務誕生一年以後,馬雲會親自給它定一個效率指標。制定效率指標,不僅是財務總監的事,也是創始人CEO必須親自去做的事。

  阿里巴巴做B2B業務起家,當時B2B的效率指標就是人均一年100萬的收入。這個人均可不是銷售的人均,而是全員人均。放在今天,B2B業務人均100萬的收入也是非常優秀的標杆了,但這個指標是阿里2001年的水平。馬雲還嫌這個指標低,説雖然比傳統行業略好一點,但不像互聯網公司。後來淘寶誕生的時候就確定了人均1億GMV(網站成交總額)的效率指標。淘寶的費率控制在2~3%,如果1億GMV的話,淘寶人均對公司的收入是200萬,比B2B的人均還高。再後來誕生的阿里雲,雲計算公司,效率指標是人均100萬美元。

  一個公司的效率指標,像人的DNA一樣。你是什麼效率指標,就像你身體裏攜帶什麼樣的基因。你到底是人還是猩猩,差別就在那麼一點兒DNA。效率指標是CEO創始人必須放在第一位的事,事關生死,決定了你能長成什麼樣的動物。

  怎麼確定核心效率指標?看一下你的財務報表,損益表上開支最高的一項就是第一效率指標。人工開支最高,那人效排在第一位。租金最高,坪效排在第一位。廣告支出最高, 廣告投入產出比ROI排在第一位。

  除了第一效率指標外,還要確定核心效率指標。佔用你資金最大的科目,是你的核心效率指標。比如你的庫存佔用了最多的資金,甚至比人工還要高,那庫存就是你生死存亡的效率指標。

  制定效率指標時,我有三條建議。

  1. 制訂公司的紀律,今年的核心效率指標應該比去年高。今天的最好成績是明天的最低要求,自己跟自己比。

  2. 效率指標要跟行業對手比。你的人效、坪效能夠碾壓同行對手嗎?

  3. 如果你做互聯網技術創業,你的效率指標要跟傳統行業比,要徹底顛覆掉傳統行業的指標。比如説二手車交易,公司3萬人,一個月做10萬輛車,數值看上去很好看。兩個數字做個除法,人均一個月賣出3輛車。傳統行業二手車的黃牛要活下來,人均一個月賣9輛車。你的效率只有傳統行業的1/3,你拿什麼去顛覆傳統行業?

  今年疫情來了,我朋友圈裏活得好的老闆,都是效率指標高的。他們的效率指標,至少比同行高。同樣這些錢,你的效率高,就比同行活的時間長。

  應對危機,做一個反向計劃

  反向計劃的對立面是正向計劃,公司肯定要做正向計劃,比如今年我的預算是多少,制定一份3年計劃5年戰略。但一個優秀的創始人和團隊,應該定期做反向計劃。

  什麼是反向計劃?來看阿里的例子。2000年,阿里危機的時候賬上的錢只夠發3個月的工資。關明生加入阿里,作為第一任COO,他跟馬雲説,我不是神仙,不知道哪一招能救活阿里,但我有辦法讓阿里活得長一點。3個月的工資,我想辦法乘以4,讓公司活12個月,活着就可能有機會。

  阿里在延長續命的時候,找到了第一個現金奶牛產品。如果你都活不到1年,沒法找到這個機會。這就是反向計劃--公司的現金流還能夠支撐公司多久,有沒有可能把支撐期延長?

  阿里上市募集了17億美元,在當年是很大一筆錢,其中給B2B留了4億美元。留下4億做什麼?我們做了B2B整個一年的開支預算,兩三年內如果沒有收入,4億美元能讓我們支撐下去。4億美元是我們提前為幾百億美元公司做的反向計劃。

  阿里上市一年多後,金融危機爆發了,我們順勢宣佈轉型。轉型不成功的風險係數極高,我們哪裏來的轉型勇氣呢?底氣來自於我們有2~4倍的資金作後備。

  一旦你做好了反向計劃,你就給自己公司留好了安全係數。當危機來臨時,你不怕,你有底氣撐下去,或者做轉型。

衞哲,CEO在危機下的策略
  總結

  這次疫情中,只要個人沒得病,企業沒有死掉,放在人生長河中,企業歷史裏看,都不是什麼事。企業在,員工在,短期幾個季度的營收消減不會動搖大局。就像你得了一場小病,對身體沒有大損傷,你可能還額外獲得了抵抗力。只要沒有死掉,你經歷的災難可以成為財富。

  把災難變成財富,首先要把亡羊補牢這件事做好。失敗乃成功之母,失敗之後不懂覆盤就不是成功之母,你還會經歷再次的失敗。覆盤的時候,把最重要的事情記下來。

  針對重點發展企業,提前做出災備預案,建設企業文化,制定反向計劃,一步步地蓄力做好儲備。如果10年後再遇到一次危機,憑藉今天的經歷儲備,你能從容應對。

  預則立,不預則廢。(完)

  特別提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791 字。

轉載請註明: 衞哲,CEO在危機下的策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