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戰資本市場 風口之下的微醫能否成功敲鐘港交所?

近年來,互聯網醫療行業的快速發展有目共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預測,2016-2026年我國互聯網醫療的年複合增長率將維持在33.6%的水平。在今年疫情的影響下,互聯網醫療行業再添一把火,愈發明朗的市場前景,也激起了行業內一些玩家向資本市場衝刺的慾望。

這不,互聯網醫療平台微醫今日爆出消息稱,計劃在今年第三季度內向港交所提交招股書,擬募資6-9億美元,估值為55億美元,最終融資規模還將視市場情況而定,擬聘請招銀國際、花旗和摩根大通為承銷商。

那麼,微醫為何會選擇在宏觀經濟備受挑戰的大環境下赴港上市?究竟又具備了怎樣的底氣?這條IPO之路的走向又將如何呢?我們不妨從微醫的發展説起。

被資本巨頭投資的微醫 為何執意赴港IPO?

作為一家起家於掛號業務的互聯網平台,目前,已經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醫療健康科技企業之一。根據微醫官方數據顯示,其實名註冊用户達1.8億,線上連接了全國30個省市的2700多家重點醫院的26萬醫生。

迄今為止,微醫已完成8輪融資,投資方不乏資本巨頭,包括騰訊、高瓴資本、紅杉資本、晨興資本、啓明創投、復星鋭正資本等一線VC。

實際上,對於IPO的想法,微醫並不陌生。早在2018年5月,微醫宣佈完成5億美元的pre-IPO戰略融資,友邦保險和新創建集團領投,投後估值為55億美元。只不過,這一計劃最終也是石沉大海,沒有了後續動態。微醫2020年再戰IPO,可見其對於上市的野心從未擱淺。

而微醫上市的執念,我們或許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進行解讀。

一方面,在2020年疫情的影響下,互聯網醫療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日活躍用户規模、日均用户時長等創新高。反映在上市公司市值上,平安好醫生破千億市值,花旗對阿里健康的目標估值則達到了2588億港幣。這也激起了微醫再次上市的慾望。

另一方面,儘管相關企業的市值在不斷攀升,但互聯網醫療的商業模式、盈利問題仍然困擾着整個行業。業內頭部平台平安好醫生,至今仍未走上盈利之路,三年累計虧損24億元人民幣。雖然微醫在2016年對外公佈了全面盈利的狀態,但此後便從未公佈過,這也會引得外界對微醫的一些猜想。即使目前還沒有公佈招股書,但從此次55億美元的估值與上次估值持平的狀態來看,微醫近期的財務數據很可能並不是那麼亮眼。

那麼,如若微醫此次能成功登陸港股市場,自然是一條融資發展的好渠道,對於後續商業模式的探索無疑是有利的。

再戰港股市場 微醫底氣何來?

微醫衝刺港股市場的底氣,這些方面的價值點值得我們關注。

首先,行業發展前景較為樂觀。有行業人士指出,數字健康產業在2020年迎來發展元年,將成為醫療行業的"新基建"。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預測,2026年將達到近2000億人民幣的市場規模。並且未來我國醫療在線諮詢數量將維持39.8%的年複合增長率,於2026年將達到42億次。不過,這裏需要注意的是,行業樂觀的發展前景,是作用於全行業,在微醫獲得發展的同時,其他平台尤其是行業頭部平台可能會有更多的抓手來獲得流量。

其次,此次疫情的突發對行業造成了深遠影響。一是政策上的突破,互聯網診療納入醫保支付的政策,可以説是行業的一個里程碑事件。這實際上,表現出了國家層面對互聯網醫療發展的支持態度;二是實現線上醫療的服務閉環,包括問診、處方、醫保結算等;三是培養用户使用線上醫療產品的習慣。

可以説,疫情作為一個催化劑為整個醫療健康產業的數字化按下了一個加速鍵,給行業帶來了紅利,微醫作為其中一員自然也有望享受這一有利條件。數據顯示,疫情期間,微醫累計訪問量1.47億,在線義診服務人次182萬,最高峯單日接診28萬 人次,相當於20家三甲醫院的門診量。

再者,隨着近期網易、京東等諸多國內知名互聯網將焦點從海外市場轉向港股市場,使得港股資本市場環境迅速回温。可以説,港股目前的融資環境為微醫的上市構建了一個較好的前提條件。

然而,隨着微醫即將赴港IPO消息的傳出,潛藏在其背後的一些危機也在逐漸放大。

行業激戰正酣 微醫挑戰重重

當下,整個互聯網醫療行業在政策以及疫情等客觀原因的推動下,已經表現出如火如荼的發展跡象。行業內的競爭也因此變得愈發激烈。

1、行業競爭加劇 微醫該如何撐起持續下滑的月活數?

目前互聯網醫療企業的江湖格局基本已經顯現,平安好醫生、好大夫在線、春雨醫生、丁香醫生等頭部平台在健康管理、導診、問診、購藥、繳費、診後服務、保險等方面不斷拓展和完善,努力實現閉環服務。這使得一些小的細分賽道的平台則需要從疾病種類或本地化服務尋找差異化生存。

而疫情的爆發,讓這些"老玩家"們迅速滲透,進一步呈爆發式增長。數據顯示,僅在今年2月份,平安好醫生累計訪問人次就已經高達11億次,新用户註冊量比疫情前增長10倍;春雨醫生日均問題量同比去年幾乎翻番;阿里健康2月上旬問診人數就已超千萬。此外,微信和支付寶兩大端口疫情專區和健康服務上線之後,日服務次數更是數以億計。隨着這些業內平台的迅速發展,毫無疑問,微醫面臨的競爭也會持續升級。

在醫療線上化趨勢逐漸顯露出來之後,公立醫院也已經從"試水"步入到"玩家"的階段。今年5月份,國家衞健委再次發佈《關於進一步完善預約診療制度加強智慧醫院建設的通知》,要求各醫院要進一步建設完善醫院互聯網平台。這意味着,未來公立醫院加大力度佈局互聯網醫院已成定局。

從時間上看,與互聯網醫療平台這些老玩家相比公立醫院的入局可以説是新手,但本身擁有醫生、患者獨家資源的公立醫院紛紛自立門户,對第三方平台分流也是無可非議的事情。公立醫院對互聯網醫療的加碼,即使不會完全造成二者"此消彼長"的關係,但在這場資源搶奪的生存遊戲中,相互之間競爭只會變得更加激烈,也意味着這股後浪的衝擊力不容小覷。

更加值得關注的是,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大背景之下,微醫的月活躍用户量在持續下滑。據相關數據顯示,截止到2019年11月,微醫APP月活躍用户量持續下滑,僅為競爭對手平安好醫生的七分之一。

另據易觀統計,2019年5至10月,微醫APP月活躍用户數下滑趨勢明顯。分別為191.2萬、187.6萬、186.5萬、181.6萬、177.2萬和175.6萬,全網規模排名分別為731名、745名、757名、813名、866名和876名。而同期平安好醫生APP月活躍用户數分別為1340.5萬、1309.3萬、1294.6萬、1299.4萬、1313.4萬和1320.1萬,全網規模排名分別為191名、199名、196名、199名、201名和207名。

這意味着,微醫的月活數據的增長已經表現出乏力的狀態。即使今年線上用户數出現大增,但也是因為有疫情的因素在內,不足以説明其持續下滑的月活數趨勢已經得到扭轉。

2、 用户口碑遭傾覆 服務質量有待於提升

在用户數下滑的背後,體現的是微醫用户口碑的下滑。

在黑貓投訴的平台上,可以看到多個對於微醫的投訴案例。根據黑貓投訴平台顯示,有用户在微醫上掛號後,醫生並沒有為其進行詢問診斷,而是直接回複用户"做b超",當用户將其反映至平台後也並未得到客户的妥當處理,這還是建立在微醫付費問診方式的基礎上。

除了對付費問診無法得到有效、及時的投訴外,還有對平台監管不力的控訴。據中新經緯報道稱,一位用户於2019年9月23在支付寶掛號網(微醫)入口在線圖文問診,選擇了三甲醫院專家,主訴胃腸不適,匹配的醫生號稱是濟南明水眼科醫院消化內科的醫生。在該患者通過濟南明水眼科醫院官網和電話諮詢查實,該醫院為眼科專科醫院,並無消化內科科室,也並沒有當時給他看診的這位醫生。

微醫遭受用户巨大質疑的同時,2019年底,其App還因存在多項違規收集個人信息行為,被"App專項治理工作組"通報。雖然後續微醫對此事做出了相應的回覆,但可以看出的是,微醫口碑的下滑跟其自身服務沒能做到位息息相關。而這也會成為其今後IPO路上被市場關注的一大焦點,畢竟,互聯網醫療行業只有在不斷獲得用户的肯定之後,才有機會迎來更大的市場。

結語:

綜合來看,在目前的全球資本寒冬之下,微醫能否借當下疫情賦予行業的熱潮成功登陸資本市場並博得投資者青睞,尚需時日驗證。但可以肯定的是,眼下的微醫如何提升在用户當中的口碑及探索出可持續發展的商業發展模式尤為重要,這將成為其後續發展乃至成功IPO後影響其股價的關鍵因素。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54 字。

轉載請註明: 再戰資本市場 風口之下的微醫能否成功敲鐘港交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