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伯:為什麼我不和日本足球共情
體壇週報全媒體記者 王勤伯
在中國媒體上評價日本足球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尤其當文章的思路並不是要為中國足球總結日本的成功經驗。
對大多數中國球迷來説,日本提供的是夾雜着羨慕嫉妒恨的假想——要是中國足球也能擁有這樣一番經歷,就算悲壯出局,那也總比參加不了更爽,難道不是嗎?
然而,如果不去探討日本足球為什麼總是重複悲壯劇本,或者只是提供“亞洲土帥不如洋帥”這樣的總結,重複日本足球各種規劃和發展多麼牛逼,或許會陷入一種進退兩難欲求不得——內心裏多多少少想要複製日本,卻又發現自己做不到。
日本對克羅地亞的比賽前,我讀到前球員維蘭·希穆尼奇的採訪。他是歷史上第一個去日本聯賽踢球的歐洲人,80年代初就去了,在讀賣足球隊也就是現在的東京綠茵呆了3年。對於克羅地亞怎麼打日本,希穆尼奇説得很清晰。
“日本輸給哥斯達黎加是正常的,日本人一向認為他們的足球應該是和世界上的強隊過招,對弱隊反而不一定太投入……你不能按照套路去打他們,他們一定準備得很好,你過掉一個人,下一個會像神風特攻隊一樣迎上來。需要把他們引出來,最好是在邊路讓他們犯規,把球吊到禁區中央,這是他們的弱項,他們沒辦法。”
日本真的對高空球沒有辦法。上屆世界盃2比3比利時,日本2比0領先的進球都是比利時失誤造成的,費爾通亨(第1球)和庫爾圖瓦(第2球)完全可以做得更好。而比利時的3個球,前2個全是利用日本的高空弱項打進,費爾通亨的第1個進球簡直閒庭信步,不起跳就舒舒服服頭球吊射。扳平的第2球費萊尼、盧卡庫和阿爾德維雷爾德在小禁區中央三高拍門,不進才怪了。
只有第3個球是日本的失誤,角球開給庫爾圖瓦,任由對方發起反擊。賽後的爭議焦點也在這裏,似乎日本可以把比賽控制住,而日本球員在場上非常清楚:如果不爭取再進一球,哪怕是碰碰運氣,不管是否進入加時,比利時隊憑藉相同辦法拿下日本只是時間遲早的問題。
4年後,克羅地亞也是以頭球扳平了比分。這個球也是典型的歐洲隊頭球戰術設計,沒有太多新意。中衞洛夫倫起球,高中鋒佩特科維奇吸引了日本後防線更多注意,後點鋒線第二高度佩裏西奇頭球破網。
如果仔細看看回放,會發現原來“照顧”佩特科維奇的日本後衞富安健洋有過一個顧此失彼的動作,臨到最後才突然放棄佩特科維奇想朝佩裏西奇移動。效力於阿森納的富安健洋可是日本足球近年最大發現之一啊!
富安健洋就是日本足球上述大弱點的化身。他在五大聯賽成名於效力意甲博洛尼亞,位置右後衞。富安健洋人高腿長,技術出色,在主教練米哈伊洛維奇看來,是不可多得的中後衞苗子。而且富安健洋在加盟意甲之前踢過中衞,包括在日本國家隊。
然而,身高188釐米的富安健洋在博洛尼亞堅持要求踢右後衞。米哈伊洛維奇一度甚至發出“不踢中衞就不能出場”的威脅要他轉型。米哈自己就踢過多個位置,後來固定到中衞。他覺得自己有足夠的經驗和手段把富安健洋培養成一個優秀中衞,但勉強的轉型嘗試還是以失敗收場。富安健洋回到了自己要求的右側。後來他加盟阿森納,要麼踢左邊衞,要麼右邊衞,反正就是不去中間。
有次米哈伊洛維奇被意大利電視要求點評富安健洋踢中衞。米哈認為從技術角度説富安健洋踢中衞絕對沒問題,是好料。後者非常認真,執行力強大,但有個很難解決的問題,“他是日本球員,我這樣説不是歧視,而是説他不像歐洲球員那麼壞,踢中衞你必須夠壞,他沒有這個本能,當他想到應該使點壞的時候,時機都已經過去了。”
日本近年的世界盃參賽史已經證明,歐洲球隊如果願意放下面子用身體去欺負日本人,高空球猛幹日本後防,多多少少都會得到好處,沒有高中鋒不是問題,中衞壓上去也可以管用。被日本爆冷的歐洲隊一定是放不下面子去衝吊的。
面對這個弱點,日本足協其實在10年前就下了功夫要去解決。扎切羅尼執教日本國家隊期間,把意大利青訓堅持多年的“培養技術好的瘦高個子踢中衞”這套選材育才方法教給了日本人。
富安健洋應該就是按照這樣的方法培育出來的“救國人才”,為什麼他在歐洲踢球對踢中衞如此沒有自信?這樣沒有自信,代表日本隊在世界盃上踢中衞,當然會成為軟肋。
上文提到的希穆尼奇另一段話説得挺有意思。他説日本一直在學習巴西,日本人擁有複印機一樣的搬運能力,他們把巴西足球的一切都複製了過去。但同時,日本球員在性格上又像是“亞洲德國人”,他們非常有紀律性,強調執行力,你遞給日本球員一份肯定會把他累死的訓練課計劃,他也不會問你為什麼。
我認為日本足球的瓶頸或許就在這裏。足球是身體對抗運動,日本人認為自己在對抗上相對於歐洲南美是劣勢,堅定地走技術足球路線。他們也不僅複製巴西,他們還複製西班牙的傳接球,複製意大利的防守訓練。而且日本足球比中國足球更清楚世界足球技戰術在不斷推陳出新,有什麼新東西他們都會第一時間研究和吸收,不是中國足球這樣永遠慢半拍慢一拍。
但是,技術可以為巴西足球在和歐洲對抗中提供具有決定意義的附加值。就像理查利松在對陣塞爾維亞比賽中進的倒鈎,那是幾乎沒有機會的情況下憑藉技術功底和即興發揮製造的機會。
而日本球員從細膩技術裏獲得的更多是確保戰績穩定的基本框架。他們連續進入世界盃,在世界賽場和歐美對手過招也時常能夠不落下風。但在即興發揮、狡猾投機、在規則容許的範圍內使壞這些方面,日本很差,也絕對不是“亞洲德國人”這個形容可以概括的。他們中規中矩的程度,就好像已經在比賽進行中也牢記着賽後要收拾乾淨更衣室。富安健洋不是沒有中衞需要的身高,而是沒有在這個位置克敵制勝需要的個性附加值。
巴西球員成長的歷程,有着巨大的快樂、狂歡,也有着強烈的暴力背景。南美低等級賽事非常粗野,也不乏專靠頭球打天下的大個子中鋒。這是為什麼藝術巴西從來不缺少頭球出色的好後衞,也從來不害怕身體對抗——都是真刀真槍的戰場上殺出來的。這個過程日本足球永遠無法複製和搬運。而且巴西足球勝利的時候很歡樂,一旦連續輸球,球員就可能被球迷衝進訓練基地訓話甚至扇耳光,在球場被萬人謾罵。當年就連卡卡也是在聖保羅球迷的罵聲中加盟AC米蘭的。
日本球員給人的印象,則是他們身上有着非常強大的中產階級屬性,都是好孩子好公民,遵紀守法。他們真的很有組織,很有條理,很有規範。但他們的一切都是可以預見的,他們的激情也是既定套路,他們在災難面前只能一個接一個地獻身,卻沒有任何人擁有力挽狂瀾的個性力量和奇蹟潛能。他們的悲情結局也總是註定的:真的很努力,真的付出了全部,真的怎麼也對付不了運數。
這是為什麼我對世界盃上點球惜敗克羅地亞的日本隊不太共情得起來,尤其是無法共悲情。
日本從擁有西班牙、德國的小組出線,這可以算作非凡的成就。但日本應該輸給克羅地亞,日本幾代人加起來給世界足球提供的貢獻都不如一個莫德里奇。莫德里奇是大師,是藝術,是境界,是10號,是傳奇,是足球美感和智慧的化身。在我看來,日本人能夠輸給莫德里奇,讓莫德里奇幾乎跑累死,已經是和日本足球匹配的榮譽。
日本足球讓我感到羨慕的地方,是他們青少年廣泛參加足球運動所獲得的便利和支持。中學足球賽事決賽能夠在國家級的體育場舉行而且幾乎滿座,這説明他們的青少年真正享受到了踢足球的快樂。日本青少年可以像世界上很多沒有贏得過世界冠軍的二三流足球國家青少年一樣,享受完善成熟的足球培訓和比賽體系。
但説到這裏,我又更加疑惑。別説瑞典丹麥挪威這種世界二三流足球國家,就算是曾經三奪亞軍的荷蘭,也沒有一國會制定類似“某某年贏得世界冠軍”的發展規劃,辦好國內賽事、確保足球的普及和開展就行了,足球是國民生活的組成部分。為什麼非要為體育運動搞一個製造挫敗感的民族目標,然後又一起悲情一把呢?這一點,有些人會讚揚,但我是真的不喜歡,深刻地不喜歡,強烈地不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