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冬奧)從“黑科技”到雪車隊隊長,冬奧賽場內外的申城冰雪人

  新華社上海3月19日電 題:從“黑科技”到雪車隊隊長,冬奧賽場內外的申城冰雪人

  新華社記者許東遠、朱翃

  隨着冰雪運動的“南展西擴東進”,在上海這座南方大都市,人們也可以感受到冰雪運動帶來的激情。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將於2022年2月4日開幕。在北京冬奧會的賽場內外,也活躍着這樣一批上海體育人的身影。

  (小標題)“黑科技”打造教練“第三隻眼”

  蹬伸距離、重心速度、軀幹角度、產生升力的攻角……通過多台高速攝像機,經過自主研發的圖像識別人工智能軟件分析,一組組跳台滑雪運動員三維動作捕捉參數出爐。數據的背後,是上海體育學院教授劉宇,帶領着一支7人團隊,在河北張家口的國家跳台滑雪中心,用科技手段,成為教練員的“第三隻眼”。

  “過去我們需要用幾天的時間將圖像進行數字化,現在3分鐘到5分鐘一個運動員動的數據就出來了。教練員在現場就能取得數據,可以針對性地對運動員身體姿態進行指導。”劉宇介紹,為滿足跳台滑雪技術分析的要求,整個系統融合了數字視頻識別的人工智能技術、基於UWB的精準定位技術和加速度傳感技術等多項高科技手段,開發了一套跳台滑雪無干擾動作技術分析與反饋生物力學系統,實現了對跳台滑雪整個過程中重要數據的採集、分析與快速反饋。

  在國家跳台滑雪中心的日子,氣温常常處於零下30攝氏度,劉宇團隊每天都在户外工作。科研人員在户外採集完數據後,趁着運動員休息的空隙趕緊鑽進旁邊的簡陋小屋取暖。

  現代體育離不開科技助力,“教練員就像醫生,過去主要靠經驗訓練,現在我們提供更多科技手段,讓教練多了另外一隻眼睛。”劉宇表示,“利用科技產業的優勢,上海同樣可以深度參與北京冬奧會。”

  (小標題)雪車隊駛出中國速度

  雪車,被稱之為冰上的“F1”。中國雪車隊於2015年北京申辦冬奧會成功後組建。2017年,中國雪車隊就獲得世錦賽參賽資格;2018年,中國雪車運動員首次亮相冬奧會賽場;2019年,中國隊在世錦賽男子四人車項目上歷史性地獲得第14名……

  作為上海冬奧第一人,中國國家雪車隊隊長邵奕俊説:“祖國越來越強大,以前不敢想的事都實現了。雖然雪車項目起步晚,但我們會用拼搏和汗水,追逐夢想。”

  (小標題)南方之城,走出兩位冬奧裁判

  2020年6月,世界冰壺聯合會官方公佈了2022年北京冬奧會及冬殘奧會國際技術官員名單,中國有4名裁判入選。其中來自上海的王珏和李凌姝將分別擔任北京冬奧會冰壺項目比賽的執場裁判和副計時長。

  李凌姝與冰壺結緣是在2011年,那時位於松江大學城的上海大學生體育中心剛剛落成。“學校打算開設冰壺課,我就成了冰壺課老師和大學冰壺隊教練。”李凌姝説。擔任大學冰壺隊教練後,她利用業餘時間勤學冰壺規則,在2014年參加了冰壺裁判考試,拿到國家一級裁判員的資格,之後成為世界冰壺錦標賽、亞太錦標賽等國際賽事副計時長與執場裁判。

  2013年,王珏開始接觸冰壺運動。2014年,上海市體育局組織冰壺裁判員考核,李凌姝順利通過,6月獲得國家一級裁判員證書。次年,上海承接全國冰壺聯賽分站賽,王珏獲邀參加,就此走上了裁判員崗位。

  大部分觀眾眼中裁判的存在感很低,只需要舉舉比分牌或者測量距離。“其實裁判員不只是在比賽中起到作用,執場裁判有時候就像溝通的橋樑。”王珏介紹,執場裁判的主要職責是賽場上的裁決與測量,與運動隊、裁判長、計時、統計、製冰組、媒體的溝通協作,把握比賽節奏,保證比賽公平有序進行。

  從2010年至2019年,上海陸續舉辦短道速滑9屆世界盃分站賽、1屆世錦賽和花樣滑冰3屆中國杯、1屆世錦賽。上海超級盃是國際滑聯所屬第一個以城市命名的比賽,也是第一個將短道速滑、花樣滑冰和隊列滑3個項目同時進行的大獎賽。國際大賽精彩紛呈,有力推動大眾冰雪運動發展。2018年,全國大眾冰雪季啓動儀式首次跨過長江,在上海舉行;2020年,上海市民參加各類冰雪活動(訓練)達160萬人次。(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18 字。

轉載請註明: (走近冬奧)從“黑科技”到雪車隊隊長,冬奧賽場內外的申城冰雪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