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擊流德約是如何變成底線磨王的?

2007、08年的德約科維奇和費德勒一樣,崇尚攻擊流打法,如果你仔細回顧07美網的費德決的話,可以看到德約的進攻具有很強的侵略性,和如今的底線磨王完全不同,彼時的德約對落點還有着謎一樣的執着,但對於深度的控制還遠不如現在這般爐火純青。

費德勒掀起的進攻潮對男子網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像穆雷、納達爾這樣的底線型球員也曾在一段時間內將主動進攻融入了自己的戰術體系,德約也不例外。

但即使費德勒的正手進攻和巔峯的06年比起來已經有所下降,但面對年僅20歲的德約科維奇,費德勒仍然能用豐富的經驗打敗他。

攻擊流德約是如何變成底線磨王的?

和今年澳網裏的蒂姆相似,同樣信奉“大力出奇跡”的德約科維奇沒能邁過狀態正佳的費德勒,但蒂姆用帶着強烈上旋的正反手抽球戰勝了納達爾,並且一度在決賽裏和32歲的德約科維奇打平,可惜,年輕人的首個大滿貫冠軍,還是沒能到來。

回看2007年的美網,當時的德約還是有一手不錯的高壓球的,可能是在換了更重的球拍以後,犧牲了一部分的高壓手感。

攻擊流德約是如何變成底線磨王的?

事實證明,費德勒的技術體系和打法在男子網壇是獨一無二的,出色的預判和快速的移動讓他能夠輕鬆省力地解決比賽。費納在2017年澳網決賽再次相遇時,納達爾已經累計打了18個小時的比賽,而費德勒的比賽時間比納達爾少了近5個小時。

但我們也不能因此判定德約的思路錯誤,因為他在第二年的澳網決賽中就戰勝了費德勒,拿到自己生涯的第一座大滿貫冠軍。

而他由攻擊流轉為防守反擊型的原因,可能更多是因為同為三巨頭的納達爾,以前説過,納達爾的身體狀態在2010年有所恢復,那一年他拿下了3座大滿貫冠軍,而費德勒的統治力卻在患上單核細胞增多症後逐漸下降,其實在2006年後,費德勒的正手便已不能也不會保持在一個超高的水準,而底線拉鋸是他最不喜歡的一種解決比賽的方式。

攻擊流德約是如何變成底線磨王的?

但德納都喜歡。

所以在納達爾復甦的2010年後,我們在2011年看到了一個橫空出世的德約科維奇,那是指哪打哪的典範,由進攻流轉型控制流後,德約的勝績一路飆升,在飲食和打法問題都得到解決後,作為破局者的德約正式加入了三巨頭的行列,也加入了網壇GOAT的競爭角逐。

同進攻型打法相比,控制型打法的容錯率更高,德約也因此變成了一名錶現更穩定,能夠通過每一板積累的優勢贏下比賽,他的球速和落點控制比不上費德勒,也無法藉此轟贏納達爾,但他找到了一條屬於自己的獨特道路,況且他還有一個其他球員不具備的優勢:出色的柔韌性和協調性,配上瘦長的身材,讓他能夠在底線佈防之時做出各種高難度的回球。

攻擊流德約是如何變成底線磨王的?

也正是打法的改變,讓德約科維奇躋身於世界頂級球手之列,大滿貫冠軍數直追費納,綜合年齡和打法來看,德約也是最有可能超越費德勒成為大滿貫冠軍最多的球員。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87 字。

轉載請註明: 攻擊流德約是如何變成底線磨王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