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陳戍源“潮水終將退去”成現實,中超多隊遇危機,足協應該背鍋嗎

由 希學英 發佈於 體育

時間追溯到2020年12月14日,陳戍源主席主持召開的2020年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專項治理工作會議上,推出了最嚴限薪令、俱樂部總投入不超6億元、中性化名稱等一系列政策,第二年中甲、中超多支球隊便出現欠薪、財力運行困難問題,在提交工資表的要求之下,多傢俱樂部走向解散邊緣,去年5月有着63年曆史的遼足解散,上海申鑫、廣東華南虎、延邊北國等也因欠薪退出職業聯賽。而到了今年,重慶當代在得到重慶政府支持下才解決危機,近日中超球隊也接連“暴雷”,河北華夏幸福債務壓力大、搬遷至唐山市,天津泰達遇到解散危機、中超冠軍江蘇蘇寧0元轉讓……

一時間中超多隊陷入危機,彷彿讓曾經“繁華的亞洲第一聯賽”陷入“分崩離析”之境,與兩年之前相比簡直“天壤之別”,這不經想起了陳戍源主席在專項大會的話語“潮水終將退去,我們將擁有一片潔淨的海灘”,中超球隊不同程度陷入財政危機甚至陷入解散邊緣,不少人也將這“歸咎”於足協的中性名稱一刀切政策,其實中性名稱政策最多算得上是壓垮天津泰達的最後一根稻草,冠名投資減少再加上疫情大背景之下球票等收入幾乎為零,本來就負債累累的球隊,就算是對足球非常熱愛,也實在無力再投入運營。除非恆大、富力等財力雄厚的企業能夠持續輸血,在過去10年間,恆大在足球領域的投資每年都在10億元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中性名稱政策確實讓不少俱樂部失去冠名收入,而近日媒體曝出,中性名稱並非足協主席陳戍源強力推進,而是總局甚至上面要求的,一直以來相比較歐洲俱樂部,球隊東家更換,但是名稱卻始終不變,而中國足球俱樂部名稱大多曇花一現,存在時間較久的俱樂部少之又少,而且球隊名稱大多以新東家公司為主。此次中性名稱之後,相比像河北隊、青島隊、貴州隊、申花隊、廣州隊等將有望永久保持這樣的名稱,時間久了無論是球迷黏度還是俱樂部價值都“水漲船高”。

其實,此次危機主要原因並非足協主席陳戍源推行的政策,不過此次政策加速了中國足球“頑疾”的提前爆發,讓中國足球提前擊破虛假泡沫,只不過,多支球隊陷入解散危機甚至不乏泰達這樣的老牌俱樂部,這樣的落差對於球迷來説一時間難以接受。在“金元足球”的大背景之下,雖然引來了像保利尼奧、羅比尼奧、特維斯、奧斯卡等世界級球星,也引來了裏皮、斯科拉里、貝尼特斯等世界名帥,也讓中超聯賽成為了亞洲第一聯賽,但是中國球員的身價也“虛高”到了幾千萬甚至上億元,而這也恰恰説明中國足球運動員的匱乏,倘若依然在球員上花費天價,卻在青訓上毫不在意,這無疑是“飲鴆止渴”。

就像此前恆大在亞冠賽場意氣風發之際,國家隊卻連續在卡塔爾、泰國、敍利亞面前無可奈何,相比之前而言,國家隊實力並未像中超聯賽一樣實力得到提升,反而是原地踏步甚至出現下滑,而中國足球也一次次成為調侃的對象。“泡沫”即將擠破外援、外教離開,聯賽成績下降想必已成必然,國家隊整體實力恐怕短期內也難以提升,那麼問題也來了,誰來搞足球,存活下來的俱樂部會在投入精力在青訓上下功夫嗎?改名之後的俱樂部能夠成為歐洲一樣的俱樂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