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男足的輿論環境為什麼這麼差?

中國男足的輿論環境為什麼這麼差?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文化產業評論,作者 | 梁鑫,編輯 | 半島

人們對國足的吐槽由來已久,而在這件事上,文藝圈一直衝在了最前頭。從90年代的春晚段子到《吐槽大會》的名場面,國足幾乎貢獻了國內語言類節目的大部分槽點。近日,“馮鞏”大戰的蔓延,再次讓人們看到了中國文體界的相愛相殺。雙方孰是孰非,至今仍爭議不休,但如何化悲憤為力量,才是足球輿論此刻存在的理由。

誰也沒想到,真正和國足掐起來的,會是文藝圈。 雙方隔空喊話的起因,要追溯到演員鞏漢林前段時間的一番發言。3月6日,政協委員鞏漢林在全國兩會期間接受採訪時呼籲,國家應該對勞動模範表彰制度進行改革,讓更多人看到模範的價值。他為了論證這個觀點,搬出國足作反例:“某足球隊,年收入三百萬、五百萬甚至上千萬了,球場上沒有看到他們進球,完全給中國人丟臉。”

中國男足的輿論環境為什麼這麼差?

隨即,這段畫面在各視頻平台的煽風點火下持續發酵。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馮鞏於2月24日發佈的一段小品短視頻也被連帶着捲入“罵戰”。

中國男足的輿論環境為什麼這麼差?

△馮鞏在短視頻中以海蔘暗喻男足,渾身都是刺兒,但裏面確實挺軟

於是,足球圈開始坐不住了。

知名足球解説員董路在微博上針對鞏漢林的論斷進行回擊,“説得春晚演個小品就能給中國人掙多少臉似的。”前國足隊長馮瀟霆則在自己動態的評論區下回復網友:“退了,讓位給鞏漢林。”隨後以楊旭、王曉龍為代表的球員及演員李佳航等相繼站隊發聲。

足球圈的普遍觀點認為,像鞏漢林之流肆意抨擊國足的人,大多是“球盲”,並不瞭解足球體育的專業規則和競技之道。

顯然,對“評價電冰箱還需要先會製冷”這樣的觀點,網友們並不買賬。世預賽球場上的慘烈賽果,使得唱衰之聲此起彼伏。男足上週1:1踢平沙特,實現了他們所承諾的:堅決不做沙特進軍世界盃的“背景板”;但這周又0:2不敵阿曼,止步小組第五。大家再一次看清了國足現狀——在失望這件事情上,從沒讓人失望過。

官方吐槽,最為“致命”

人們對國足的吐槽由來已久,而在這件事上,文藝圈也一直衝在了最前頭。

1990年北京亞運會,男足無緣四強。1991年春晚,馮鞏和牛羣就在相聲《亞運之最》中調侃。“什麼最臭?”“中國男子足球隊臨門一腳,那腳最臭。”

此後一發不可收拾,國足幾乎貢獻了語言類節目的大部分槽點。

1997年,國足再次夢斷世界盃。1998年春晚舞台上,還是馮鞏和牛羣,倆人在相聲《坐享其成》裏繼續“放冷箭”。馮鞏拉着黃包車邊跑邊説:“嘿!就這速度,我還真找着一點高峯的感覺。”牛羣跟着説:“沒錯,中國足球隊要有你這速度早出線啦!”

2008年的春晚,趙本山、宋丹丹和劉流主演的小品《火炬手》也拿國足來打趣。主持人問:“什麼運動看着最揪心?”,宋丹丹回:“足球!”,主持人又問:“什麼運動看着更揪心?”,宋丹丹斬釘截鐵答道:“中國足球!”

中國男足的輿論環境為什麼這麼差?

就在去年,已退役的著名足球運動員范志毅親自下場《吐槽大會》,以男足水準來暗諷男籃現狀。一波犀利發言讓這期節目成就了近年來吐槽國足的經典名場面,以至於幫助該綜藝遏住了收視下滑的頹勢。

中國男足的輿論環境為什麼這麼差?

可以説,經過20年多年來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無論在哪種場合,中國足球都已然是最安全、最有共鳴的笑料。文藝圈的“搞笑”功能讓足球圈承包了。或許,這才是當下中國文體兩界互相看不順眼的緣由。

男足風評一邊倒,“菜”不是原罪

不可否認,如今擺在眼前的,是男足無法迅速提升的實力和大眾輿論難以改變的非理性刻板印象。

為了更客觀地探討問題,文化產業評論整理出幾組頗具爭議性的事實對比。

一是屢屢輸球卻坐擁高薪。年初,國足大比分1-3輸給越南後,卻被曝出在上海住5星級酒店,包下2層會所休閒愜意,如今眾球員又因吃海蔘被網友們集體內涵。緊接着,足協就第三次頒佈了限薪令,試圖以此來轉移輿論火力。

中國男足的輿論環境為什麼這麼差?

二是缺乏拼搏精神還善於推諉責任。前國足隊長馮瀟霆之前曾在回應中表示,球賽成績不佳源於輿論壓力和廣大鍵盤俠。此番言論一出,不但沒有為國足爭取到任何支持,反而被貼上了“玻璃心”的標籤。

中國男足的輿論環境為什麼這麼差?

△在中國與越南的比賽中,現任國足隊長吳曦在禁區內縮頭躲球

三是黑料迭出導致羣像崩塌。近日,澎拜新聞就有報道,前國腳徐亮在個人節目中控訴:“這個行業有些部門爛到根上了……應該為人師表的教練員也淨扯些閒淡。”球隊內部互相拆台,各層級之間混沌。一個如此割據的羣體,想要如何獲得認同?

中國男足的輿論環境為什麼這麼差?

長期以來,中國足球的關注度與影響力不成正比。而矛盾的激化,往往會在男足輸掉關鍵性比賽後變得更加劍拔弩張。

這樣的輿論趨勢恰恰反映了足球在國內的發展境況,是混亂、曲折,甚至極其複雜的。

事實上,現代足球發展至今,已經完全超出了“運動”的原本定義。但融合了文化、教育、科技、傳媒、資本等多種意涵的中國足球,卻未能實現完整的“人格社會化”。

一方面,從文化語境來看,足球是舶來品,與“崇文”的中國傳統文化基因沒有得到良性兼容。中國社會對於足球的認知,仍處於初級階段。國家隊往往被當作國家情懷的意義延伸,俱樂部更像是區域投資的招商廣告,民眾傾向於將足球看作取得學位以外的另一謀生出路。人們沒有將足球視為一種能夠提升國民體質和集體意識的趣味競技形式。

這一點上,中國常常被拿來與鄰國日本作比較。日漫《足球小將》一度風靡亞洲,是足球文化反哺現實的典型案例。其他國家良好的足球輿論氛圍,也孕育了諸如日耳曼戰車、桑巴足球、歐洲拉丁派等各具特色的足球文化。這對一個城市品牌的塑造,和城市民眾榮譽感的形成至關重要。

中國男足的輿論環境為什麼這麼差?

另一方面,從產業基礎來看,國內足球的受眾消費端與行業需求端發展未成體系化。

清華大學體育部中國足球發展研究中心和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發佈的《中國足球產業與文化發展報告》顯示,在中國足球核心產業中,足球彩票、用品等佔據絕對優勢,賽事、傳媒等發展並不理想。

中國男足的輿論環境為什麼這麼差?

△男足和女足賽事傳播的區別對待,也是網友炮轟的重地之一 換句話説,國民火爆的關注度沒有給足球產業帶來等比例的效益放大。以球迷為主的消費端與企業廣告贊助為核心的需求端並沒有完全對接,雖然人人都熱衷議論國足,但在賽事轉播和門票售賣等產業環節裏,許多觀眾的行為仍屬於“白嫖”,足球產業呈現出發展不均衡、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

國足振興,輿論有責

回首中國足球,既經歷了韓日世界盃的萬人空巷,也在黑哨時期受到羣嘲譏諷;在捧起亞冠獎盃後揚眉吐氣,卻又在5年80億的金元中超時期裏逐漸瘋狂……

中國男足的輿論環境為什麼這麼差?

△2001年,中國男足終於衝進世界盃,電視上「我們出線了」五個大字不斷閃爍,歡呼聲與禮花聲響徹全國

消費文化和新媒介手段盛行,將足球體育捲入了後真相時代。體育輿論並不完全聚焦於賽事本身,而是越發關注體育背後的八卦新聞以及受眾的情感反應。

由於公眾對國足的各種相關現象、問題所表達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表現,具有相對的一致性、強烈度和持續性,所以,其必然也會對足球事業的發展及有關事態的進程產生一定影響。

正面的足球輿論,會對討論客體進行監督鼓勵或約束,進而發展為對相關管理部門行為以及民間組織的行為監督,甚至能夠對公眾行為進行鼓舞或約束;負面的足球輿論,通常會陷入狹隘勝負觀、狹隘地方主義、名利主義等泥潭,消解了競技精神的核心價值,還有可能讓社會對體育文化的價值產生錯誤理解。

近年來,足壇輿論極化現象的頻發,已經直接影響到了人們對足球事業本身、體育政府部門以及運動員的信任。如不及時糾偏,輿論危機可能會上升到干擾國家體育改革和治理的層面。

由此可見,足球產業應該立足於新階段下的現實訴求,藉助多領域、多身份的意見領袖來開展輿論引導。這個過程中,有三類主體發揮着決定性作用。

首先是“把關人”。這類專業的輿論監督者相當於足球運動中的守門人,應當把握事件發生後的“黃金4小時”,仔細篩選轉載數量多、標題敏感且具有誘導性的帖子,當達到一定閾值,及時追蹤引導,以免球迷爆發羣體極化現象。

其次是“關鍵意見傳播者”。諸如解説員、體育時評人等KOL,都是大眾輿論的排頭兵。如若在這一環節出現了“傳球失誤”,未經深思熟慮便急於站隊,恐怕國足擁有再強大的公關團隊,也無法抵擋洶湧的大眾輿論。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終究要回歸球員羣體本身。解鈴還須繫鈴人,在“唯成績論”的環境裏,能給國足挽尊的只有球員們自己。即使實力上不了枱面,但虛心接受批評的姿態也應讓廣大球迷看見。試問,格局不大,何以被稱為“國足”呢?

結語
中國男足的輿論環境為什麼這麼差?

六年前發佈的《中國足球中長期發展規劃(2016—2050年)》,在“短期目標”一節中提到“2020年全社會關心和支持足球發展的良好氛圍基本形成。”

即便現在看來,事情發展與規劃願景還存在不小差距。但國際足聯章程裏對於足球運動的目標的定義——團結、教育、文化,以及人道主義精神,依舊是我們對國足發展的共同期盼。

參考資料:

  • 1.萬狼之狼,《體育產業獨立評論:馮鞏大戰的背後:中國足球的撕裂》
  • 2.郭陽,體育產業生態圈,《如何讓更多人愛上足球?》
  • 3.王曉紅、蘇傳民,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競技體育對社會輿論的訴求》
  • 4.俞鵬飛、王慶軍、張 鋮,沈 陽 體 育 學 院 學 報,《網絡體育輿論的構成形態、極化傳播及其引導策略》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40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男足的輿論環境為什麼這麼差?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