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強大宗商品週期,源於全球通脹,地緣政治,國內政策,供需平衡四大方面因素“史無前例地”全部利多大宗商品,引發顛覆性預期。
“望煤止渴”“點石成金”“踏雪尋煤”……大宗商品的行情一日千里。國內期交所大量提示風險,加班加點要求提高客户保證金,可大宗商品的瘋狂漲勢卻依然沒有停歇!
截止5月11日收盤,“黑色系”依舊漲勢兇猛,熱卷、玻璃漲逾6%,螺紋、動力煤漲逾4%,鐵礦石漲近2%;在連續瘋狂數日後,前述品種再度集體刷新歷史新高!
去年以來,絕大多數國內標準黑色系期貨品種主力合約價格已經實現翻倍。
數據來源:東財期貨
而與往年不同的是,大宗超級週期的的品種,多了玻璃。
截至5月11日收盤,鄭商所玻璃主力連續報2775元/噸,日內收漲6.44%;與去年2020年4月低點1177元/噸相比,玻璃主力的累積漲幅接近140%,而由於“碳中和”需求導致的建築玻璃使用比例加大,玻璃期貨成為了為數不多“供需兩旺”的C位品種。
而線下螺紋鋼,盤螺,熱卷現貨價格也緊縮其後,接近翻倍。
來源:找鋼網
非標準化合約之外的現貨市場,更處於一片瘋狂的狀態。其中替代鐵礦石進口的廢鋼產品,成為漲價最多的線下品種,高低檔廢鋼的漲幅普遍在80%以上。
上海鋼聯廢鋼事業部高級分析師金雄林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表示,正常情況下,螺紋鋼廢鋼差也就1200多元,由於對進口鐵礦石的擔憂,廢鋼的價格在已經是2100多元了。
而上海寶山區海光碼頭某廢鋼基地負責人張華全透露,從四月初到現在,5月10日為止,好的廢鋼給給鋼廠已經破4000元每噸了。四月初的時候只有3100元、3200元每噸,一噸大概漲了700元、800元。昨天調4次價,幾乎是30元、50元往上調,調了4次。
而有媒體報道稱,貿易商捂盤惜售的情況非常嚴峻。
單一品種之外,週期綜合指數不逞多讓:文華商品價格綜合指數創歷史新高,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創十一年新高,標普高盛商品指數刷新一年高位,自去年4月以來漲幅超過98%!
標普高盛商品指數 來源:道瓊斯指數公司
如今,全球商品期貨市場已然分析師們預言的“大通脹時代”,非某一方之力能促成。
無數因素利好週期!
分析認為,史上最強大宗商品週期,源於全球通脹,地緣政治,國內政策,供需平衡四大方面因素“史無前例地”全部利多大宗商品,引發顛覆性預期。
首當其衝的是中澳的貿易僵局。去年10月13日,《悉尼先驅晨報》上出現這樣一則傳聞:目前中國的國有能源企業已經暫停從澳大利亞進口精製焦煤。此後14日,國務院新聞辦在回應記者提問中並未否認前述事項,而同期澳洲焦煤貨船滯留關外一事也進一步佐證了此前的報道。
今年5月6日,國家發改委發文宣佈“無限期暫停中澳經濟對機制下的一切活動”,此前盛傳焦煤零進口事宜在進口數據得到核實之後,市場對中國暫停澳洲鐵礦石進口的擔憂再度燃起。
根據國投安信期貨的的統計,截至2020年,中國進口煉焦煤中,蒙古與澳大利亞分居前兩位,澳洲佔47%;蒙古擁有足夠替代澳洲的產能,但由於蒙古疫情控制不力,導致每日放行焦煤貨車數量遠不足填補缺口。
鐵礦石則更甚,國投安信期貨認為,澳洲鐵礦石佔中國鐵礦石進口比例達到61%,其次為巴西,但在2020年鐵礦石已經處於週期上行階段,巴西進一步提產可能性較低,鐵礦石進口如若暫停,缺口將難以彌補。
同時,國內“壓減粗鋼產量”的預期讓市場進一步向賣方傾斜。
2020年12月28日,工信部部長在2021年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強調,將圍繞碳達峯、碳中和目標節點,實施工業低碳行動和綠色製造工程,堅決壓縮粗鋼產量,確保粗鋼產量同比下降。
這樣的任務伴隨兩個難點——2020年粗鋼基數本來不高,2021復工復產壓減產量等於在“低基數上壓減”,加上過去五年粗鋼產量持續上漲,徹底扭轉鋼鐵產能增長的趨勢,或需“下猛藥”。
而放眼國際,全球貨幣超發與生產力下滑的現狀,同步導致全球通脹壓力驟然上升。
期間,美國無疑下了着“臭棋”。
美國勞工部此前公佈的數據顯示,美國4月非農就業人口變動季調後增加26.6萬,遠不及增100萬的市場預期,亦不及91.6萬的前值。華爾街投行認為,美國的結構性失業問題凸顯,美國萬億疫情補助反而導致對就業意願的擠出效應,失業率回升。
美國乃至全球強烈的基建需求與美國國內貧乏的生產力水平形成鮮明反差,加上印度等工業化國家疫情加劇,歐美第二波疫情悄然啓動,全球範圍的商品供需失衡可能進一步擴大。
除此之外,中國還採取了針對性削減出口退税措施,使得全球範圍鋼鐵供給進一步壓縮,無形中再次抬高了國際商品供給門檻。
4月28日,財政部發布公告,自2021年5月1日起,將146個熱軋、冷軋、塗鍍板、不鏽鋼、管材等部分鋼鐵產品出口退税率由之前的13%降為0。分析認為,雖然中國“鋼為己用”已經計入預期,但國際疫情形勢嚴峻,
第五個“世界超級商品週期”?
今年年初以來,眾多分析認為2021年是過去百年中難得一見的超級商品週期的開端。
比如最激進,最明確招的商證券就在2020年年末時表示,接下來長達9年的時間中,大宗商品強週期和美元弱週期會一直持續。
而摩根大通更認為,以康波週期為基調的第五輪“超級商品週期”,將在2021年如期展開,基本面的通脹,寬鬆與激進財政,資產價格上的賤金屬,農產品,石油價格共振,都支持“超期商品週期”延續數年時間。
來源:加拿大央行開發的全球商品價格指數(BCPI)
按照這個加拿大央行的“超級商品週期”學説理論,全球的第一個商品週期崛起於由美國的工業化進程,時間貫穿1899年至1932年;跨度大約在34年左右。
第二個超級商品週期始於1933年至1961年,標誌性事件為由德國納粹黨執政開始引發的國際軍備競賽,直至“古巴導彈危機”與“柏林牆事件”之後,蘇美冷戰在國際社會呼籲之下趨於緩和。
隨後是第三個超級商品週期(1962年至1995年),由日本以及歐盟再工業化進程為大背景,疊加70年代的OPEC組織建立與石油美元秩序成型與中東戰爭,全球出現類似能源危機的局面,原油價格出現歷史高位;直至80年代中期,直至日美“廣場協定”之後,長牛數十年的美元終於啓動大幅貶值,石油美元秩序打破,第三輪超級商品週期順勢結束。
而距離目前最近的第四輪“超級商品週期”中,完成現代工業化進程的國家從美國,變為了中國。
1997年開始,中國經濟開啓高速成長,而後相繼伴隨着美國的伊拉克戰爭,以及由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所導致的美元超發與走軟,國際原油價格、基本金屬、畜牧產品與農產品在2008年均到達階段高點。
然後,以2008年為分界線,在經濟疲態與債務危機的影響下,第四輪大商品週期最終開始盛極而衰。美國在2012年開始啓動頁岩油革命,導致全球原油庫存高企,原油價格疲軟;緊接着2014年開始,美國策動逆全球化潮流打壓中國,其導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更加意外的則是早期疫情,其導致全球商品需求承壓,最終第四輪世界超級大宗商品週期在2020年迎來階段低點。
而從東吳證券的分析來看,目前國內的大宗商品行情正處在21世紀之後的第四輪小週期內,其誘因是疫情復工下財政,貨幣寬鬆週期被拉長,而全球的復工復產進度不及中國所致。
風險過高?
年初至今的行情,基本坐實了全球分析師渲染的第五輪“大宗商品超級週期”。至於超級週期縱深有多遠,摩根大通分析認為有幾個大方向變量:
1.取決於疫情結束與經濟重啓的時間
2.全球貿易爭端結束與製造業復甦
3.繼續的全球貨幣寬鬆環境以及對通脹的容忍力
4.美元的持續走弱
5.美國大基建進程
6.可再生能源的發展
此外,為了遏制行情過度瘋狂,國內各大交易所也已經開始着手遏制炒作行為。5月10日,鄭商所宣佈在5月13日起調整動力煤保證金比例與漲跌幅。同時,大商所在5月10日盤後也開始提示黑色系炒作風險,並提升5月11日開始鐵礦石合約保證金比例。
與此同時,根據部分媒體採訪,一些線下鋼材貿易商也開始保持較低水平的庫存,其原因不是需求大,而是大部分貿易商認為目前市場價格體現的非理性因素已經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