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生活沒規律、不自律,做什麼都要提醒,怎麼教育?

相比起成年人,孩子是最自律的,……。

只有基於

心甘情願的自我選擇,

才能被稱為

真正的自律。

小孩生活沒規律、不自律,做什麼都要提醒,怎麼教育?

“兒童哲學啓蒙”謝過頭條邀請。

首先想問題主一個問題——問題中所表述的“小孩生活沒有規律、不自律”的判斷,是否帶有自己的主觀偏見?

如果自己看不見這個問題,將孩子的一切“錯誤”歸結到孩子的身上,這並不公平

從孩子發展的角度講,每一個孩子都會經歷一些“敏感期”,比如秩序的敏感期。

簡單來説,在這一時期,孩子會從家庭環境、父母行為以及自己的行為、感受和思考中親歷“秩序”的重要性——比如家庭環境整潔乾淨、物品擺放有序、作息時間規律、生活節奏有條不紊、父母遇到事情不急不躁、……等等。

這些“秩序”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內心自我秩序的建立。

小孩生活沒規律、不自律,做什麼都要提醒,怎麼教育?

有的父母可能認為這都是習慣,但從更深的角度上來講,這正是孩子的大腦(自我意識)建構的基礎,高大上的説法就是物質世界正在塑造孩子的意識世界

知道了這一點,我們就很容易想象凌亂的環境與行為和有序的環境與行為分別會建構出怎樣的大腦,不言而喻。

儘管科學還無法完全揭示每一個人都會經歷的“敏感期”的秘密,但類似於秩序這樣的敏感期對孩子的一生卻是至關重要的,它們不約而同地利用環境的影響,深刻地塑造這孩子的思維與行為模式。

結果,有的孩子“習慣了”規律的節奏,但有的孩子在無律可循的環境種生活,漸漸被薰陶成了這樣(建議題主先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從孩子過往的生活環境找詢分析這個問題)。

畢竟,冰(被)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畢竟,只有你自己才最瞭解自己的孩子。

小孩生活沒規律、不自律,做什麼都要提醒,怎麼教育?

只有當我們清楚了“孩子不是自己變成這樣的”之後,才能儘可能客觀地面對這個問題。,繼而才可能找到解決之道。

在這個背景之下,我們再來探討題主的這個問題才可能有疑義。

當環境滿足了孩子諸如“感官敏感”、“動作敏感”、“語言敏感”、“秩序敏感”、“細節敏感”、“……”等等內在需求之後,孩子才會見證自己行為的意義,繼而對“掌控自我”有足夠的信念,才可能更快地走向有條不紊。

小孩生活沒規律、不自律,做什麼都要提醒,怎麼教育?

接下來,我們可以討論孩子的自律了。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身邊能夠自律的人少之又少,先別説讓孩子堅持學習,好好看書,很多成年人沒有自律的意識,沒有興趣,即便是在被逼的環境之下,都做不到堅持學習,打發時間和虛度光陰的人比比皆是。

這樣的情況如果是發生在孩子身上,父母就會企圖通過“他律”來促成孩子的自律。

還有很多成年人認為,孩子從小就離不開大人的管束,否則就完蛋了。

事實上,可以肯定的説,持有這樣説法的成年人從未真正讀懂孩子。

恰恰相反,相比起成年人,孩子是最自律的,或者説成為一個自律者的可能性更大。

這是因為,假如孩子成長在一個具備自我進化與淨化能力的環境中,父母能發現、引導和支持、鼓勵孩子的興趣,孩子就會向好的方向發展,這一環境就需要——

滿足孩子成長的內在需要;

讓孩子在一個自律的環境中成長。

小孩生活沒規律、不自律,做什麼都要提醒,怎麼教育?

這是一個日積月累、由小見大的過程,並非立竿見影、一蹴而就。

就像有一句話所説的那樣,你想讓孩子活成什麼樣,那你就現活成那個樣兒。

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孩子肯定會犯錯,走彎路,又不自律的行為,但父母必須擺脱“急於求成”和“掌控一切”的慾念,必須清楚——

對孩子一生的成長來説,有時犯錯的意義要遠大於成功的意義

所以,想得到自律,有時候孩子必須經歷和積累負面的經驗

在這一過程中,父母所能做的就是——

尊重孩子成長的規律;

不插手屬於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提供必要的協助;

發現、支持和鼓勵孩子的興趣

適時的關注、啓發、引導和激發孩子思考;

平等地與孩子探討問題;

肯定孩子努力的過程;

促成孩子自己得出結論,自我驅動。

小孩生活沒規律、不自律,做什麼都要提醒,怎麼教育?

因為,自律就是心甘情願的自我選擇

以上回答,僅僅是簡單的梳理了孩子“自律”的成長軌跡和一些“關鍵要素”,但還需要父母先多觀察瞭解自己的孩子,繼而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也只有如此才不辜負為人父母的光陰。

真正的自律,

從來都不是自我逼迫,

而是自我享受。

父母要做的就是,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重塑自我與環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71 字。

轉載請註明: 小孩生活沒規律、不自律,做什麼都要提醒,怎麼教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