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第一次現代化尚未完成,因而面臨兩次現代化的雙重挑戰
我們需要在2035年前後基本實現現代化,國家現代化水平進入世界前40位,步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在2050年前後,全國平均實現現代化,國家現代化水平進入世界前20位,步入發達國家行列
中國的第一次現代化已經完成99%,基本完成了工業化,第二次現代化約為發達國家水平的44%
文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現代化作為一種世界現象和國際潮流,大致起步於18世紀,擴散於19世紀,流行於20世紀和21世紀。中國現代化是世界現代化的組成部分,但中國現代化起步比西方先行國家晚了約一百年,屬於後發追趕型現代化。
現代化承載着中國幾代人的夢想。2021年,我國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
社會各界普遍關心的是,什麼是現代化,什麼是現代化國家,中國現代化水平有多高,如何實現現代化。就此,《瞭望》新聞週刊採訪了我國現代化研究領域首家跨學科、專業性和綜合性的國家科研機構——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以中國視角對現代化進行解讀。
現代化是追趕、達到和保持世界前沿水平的行為和過程
作為新現代化研究的代表,中科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的科研團隊認為,現代化既是一種世界現象,又是一種文明進步,也是一個發展目標。
作為一種現象,現代化是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發展的世界前沿,以及追趕、達到和保持世界前沿水平的行為和過程。其中,發達國家要保持世界前沿水平,發展中國家要追趕世界前沿水平。
形象地説,現代化猶如一場人類發展的國際馬拉松比賽,跑在前面的成為發達國家,跑在後面的成為發展中國家。這場比賽中,發達國家可以掉下來,發展中國家也可以趕上去,位置轉換有一定規律性。研究發現,在20世紀後50年裏,發達國家掉下來的比例約為10%,發展中國家趕上去的比例約為5%。
作為一種文明進步,現代化是從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的範式轉變,以及人的全面發展和自然環境的合理保護。現代化包括五種轉變,即從傳統經濟到現代經濟、從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從傳統政治到現代政治、從傳統文化到現代文化、從傳統人到現代人的轉變。
如果把傳統社會分為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兩個階段,把現代社會分為工業社會、知識社會兩個階段,那麼現代化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第一次和第二次現代化。第一次現代化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第二次現代化則是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轉變。20世紀6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先後完成第一次現代化,建成發達工業社會,並啓動第二次現代化,開始向知識社會邁進;而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第一次現代化尚未完成,因而面臨兩次現代化的雙重挑戰。
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許多國家、地區和許多領域,現代化都被當作一個發展目標。其中,已經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和地區,其目標是保持現代化水平;尚未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和地區,其目標是早日實現現代化;已經達到現代化水平的領域和方面要繼續保持,尚未達到現代化水平的領域和方面要繼續努力,爭取早日達到。
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開展現代化建設,都在直接或間接地把實現現代化作為一種國家發展目標。
2020年12月28日,廣西平南三橋正式建成通車。平南三橋位於廣西貴港市平南縣,是荔玉高速平南北互通連接線上跨越潯江的一座特大橋 曹禕銘攝/本刊
什麼樣的國家是現代化國家
現代化國家是基於現代化指數的一種國家分類,是指國家現代化水平達到世界先進國家的水平。
迄今,中科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已完成1950~2017年世界人口超過百萬的131個國家(覆蓋全球96%的人口)的現代化水平評價,並提出了世界現代化指數(第一次現代化指數、第二次現代化指數和綜合現代化指數)和現代化國家的分類標準。
現代化國家的三個標準是:
定量標準:國家現代化指數要達到或超過高收入國家平均值的80%,60%的現代化指標的水平要達到發達水平,關鍵現代化指標的平均水平要達到發達水平。
排名標準:現代化指數、關鍵現代化指標的排名要進入世界前20位。
定性標準:六個領域包括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人的現代化都要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其中有三個方面非常關鍵,即先進生產力、社會公平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三個方面都必須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現代化國家有三個特點:一是數量比較少。過去300年裏,發達國家的比例不超過20%。過去50年裏,現代化國家的比例約為13%~15%。《中國現代化報告2020》發現,2017年現代化國家只有20個,分別是丹麥、瑞典、瑞士、荷蘭、美國、比利時、新加坡、德國、挪威、芬蘭、愛爾蘭、法國、英國、日本、奧地利、澳大利亞、韓國、以色列、加拿大和新西蘭。二是具有兩個穩定性:比例穩定,過去50年現代化國家佔全部國家的比例在13%至15%左右波動;地位穩定,過去50年現代化國家保持現代化水平的比例是90%。三是它們處於國際分工的高端:目前,現代化國家是“頭腦型國家”“創新型國家”和“知識型國家”等。
中國現代化的定量目標是,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現代化建設的“兩步走”戰略安排,我們需要在2035年前後基本實現現代化,國家現代化水平進入世界前40位,步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在2050年前後,全國平均實現現代化,國家現代化水平進入世界前20位,步入發達國家行列。
2月24日,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造船總廠船舶製造工地,工人在進行焊接作業 傅建斌攝/本刊
中國的現代化處於什麼水平
中國現代化是世界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分析中國在世界體系中的相對水平和國際地位,可大致反映中國現代化的基本情況。
中國大約從1840年開始進行現代化探索,比西方先行國家晚了約一百年。中國現代化進程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即清朝末年現代化起步、民國時期局部現代化和新中國的全面現代化。
過去的近兩百年裏,中國人民雖歷經坎坷,但奮勇前行,正在實現由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飛躍。中國的第一次現代化已經完成99%,基本完成了工業化,第二次現代化約為發達國家水平的44%。未來30年,中國將按照“兩步走”戰略部署,先升級為中等發達國家,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升級為發達國家,進入現代化國家行列,建成現代化強國。
大體而言,中國現代化的平均水平與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差距較小,但是與發達國家水平的差距仍然較大。
這裏以世界銀行的最新統計數據進行分析對比。
經濟領域。在收入水平方面,2019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為10410美元,在全球人口超過百萬的131個國家中排名第44位;美國為65850美元,排名第3位;意大利為34530美元,排名第20位。高收入國家的平均值為45353美元。在經濟質量方面,2017年,中國勞動生產率為27645國際美元(PPP),排名第70位;美國為112667國際美元(PPP),排名第6位。高收入國家平均為92914國際美元(PPP)。
社會領域。在城鎮化建設方面,2019年,中國的城市人口比例為60.3%,美國為82.5%,日本為91.7%,高收入國家平均為81.2%。在教育投入方面,2017年,中國人均公共教育經費為364美元,美國為2731美元,英國為2254美元,高收入國家平均為2748美元。
文化領域。在創新投入方面,2017年,中國人均研發經費為186美元,美國為1679美元,日本為1228美元,高收入國家平均為1090美元。2017年,中國研發人員比例為12.3人/萬人,美國為42.6人/萬人,日本為53人/萬人,高收入國家平均為42人/萬人。在創新產出方面,2017年,中國人均知識產權出口為3.5美元,美國為389.1美元,日本為329.1美元,英國為378.2美元,高收入國家平均為293美元。
環境領域。環境質量方面,2017年,中國PM2.5年均濃度為52.7微克/立方米,美國為7.4微克/立方米,日本為11.7微克/立方米,英國為10.5微克/立方米,高收入國家平均為14.7微克/立方米。能源利用方面,2017年,中國能源使用效率為3.4美元/千克石油當量,美國為8.3美元/千克石油當量,日本為10.1美元/千克石油當量,英國為16.3美元/千克石油當量,高收入國家平均為8.7美元/千克石油當量。
生活質量。在家庭收入方面,2017年,中國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843國際美元(PPP),美國為40038國際美元(PPP),日本為26558國際美元(PPP),英國為25184國際美元(PPP),高收入國家平均為32905國際美元(PPP)。在健康方面,2017年,中國營養不良人口比例為8.6%,美國、日本、英國均為2.5%,高收入國家平均為2.7%。2018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為76.7歲,美國為78.5歲,日本為84.2歲,英國為81.3歲,高收入國家平均為80.1歲。
現代化的規律有哪些
世界範圍的國家現代化是一個長期的複雜過程。過去300年裏,世界現代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教訓,形成了一些基本規律,可為我們提供一些借鑑。
一是現代化過程具有階段性。18世紀以來,以發達國家為代表的世界現代化的前沿過程大致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其中,第一次現代化(約1760~1970年)以工業經濟和工業社會為基礎,通常以經濟增長為中心;第二次現代化(約1970~2100年)以知識經濟和知識社會為基礎,物質生活趨同,精神生活多樣化,通常以生活質量為中心。兩次現代化在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和人的現代化等方面既有所繼承,又有本質差別。
二是現代化過程是非線性的。世界現代化包括三個轉變:第一個轉變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是第一次現代化;第二個是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轉變,是第二次現代化;第三個是從半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轉變,是綜合現代化。三個轉變的路徑和模式是不一樣的。其中,第一次現代化的主要特點是工業化、城市化、民主化、理性化和普及義務教育等;第二次現代化的主要特點包括知識化、信息化、綠色化、個性化和普及高等教育等;綜合現代化的特點是以未來世界前沿為目標,兩次現代化協調發展,並持續向第二次現代化轉變。
三是創新是現代化的源泉和動力。知識創新和制度創新相結合產生新科技,新科技通過技術創新產生新產品和新產業,新產業帶來新經濟,新經濟促生新社會,新社會帶來新現代化。從創新到現代化的全過程,每個階段都有信息反饋,從而形成從創新到現代化的正反饋循環驅動。
四是現代化與科技革命緊密相關。過去300年裏,世界現代化前沿的每一次浪潮,都是由科技革命推動的。前幾次科技革命分別推動了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和信息化浪潮;未來的科技革命將推動新的浪潮。其中,“新生物學和再生革命”將推動仿生再生和生物經濟的新浪潮等。抓住新科技革命機遇可加速國家現代化。
兩步並作一步走
相較於發達國家的現代化,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需要找到符合世界現代化規律和自己國情、高效益低成本、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新型現代化的路徑與模式。
早在2003年,中科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員何傳啓就通過研究發現,2000年時中國處於第一次現代化的發展期,而美國處於第二次現代化的發展期。如果中國像美國那樣,先進行第一次現代化,後進行第二次現代化,那麼中國就很難實現追趕甚至趕超。
如何破解這個難題?何傳啓提出了綜合現代化理論及其應用設想。綜合現代化路徑,即以未來世界前沿水平為目標,開闢一條“現代化運河”,兩次現代化協調發展,迎頭趕上未來的世界前沿水平,這就是“運河戰略”。
發達國家的現代化皆是先完成第一次現代化,實現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然後開始進行第二次現代化,推進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轉變。
第一次現代化奠定了第二次現代化的物質和社會基礎;第二次現代化既是對第一次現代化的部分繼承和發展,又是“破舊立新”,對第一次現代化進行部分“消除”和“反向”,如從工業化到非工業化、從城市化到郊區化、從環境污染到環境保護等,同時開闢新方向,如知識化、信息化、智能化等。
綜合現代化路徑則是“兩步並作一步走”:在兩次現代化沒有衝突的方面,積聚兩次現代化的精華,遵循其發展的內在邏輯,循序漸進,加速發展;在兩次現代化發生衝突的方面,採用優先遵循事物發展的內在邏輯、優先遵循第二次現代化的基本原則、優先考慮第二次現代化的發展需要的“三優先原則”,科學和謹慎地協調兩次現代化過程中“消除和反向”的內容,避免現代化過程的失誤,走一條低成本、高效益的現代化新路,迎頭趕上未來的世界前沿水平。
綜合現代化路徑將兩次現代化的關鍵要素進行組合,形成20多種發展模式,不同國家在不同時期可以採用不同的策略,在某個時期相對優先發展某種要素,也會形成不同模式。
綜合現代化路徑大致可以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以工業化為主,以經濟增長為中心,第一次現代化要素佔優勢地位;第二階段,工業化和知識化並重,兩次現代化並重;第三階段,以知識化為主,以生活質量為中心,第二次現代化要素佔優勢地位,第一次現代化逐步完成。
對於中國現代化的模式選擇,中科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認為,根據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世界現代化經驗,應該以人民為中心,以生活質量為發展主題,全面落實新發展理念。
未來30年,中國需要完成三個方面的戰略轉變。一是發展目標和觀念轉變,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轉變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二是發展模式和內容轉變,從第一次現代化為主轉變到第二次現代化為主,從工業化為主轉變到知識化為主。三是發展主題轉變,從以滿足人民物質文化需要轉變為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發展主題。
中科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認為,當下中國現代化的重點是向生活質量進軍,滿足美好生活需要,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滿意度。
一是以生活質量為發展主題,實現戰略轉型。以生活質量為中心和導向,以經濟質量和環境質量為支撐,三個質量一起抓。
二是以創新和改革為動力,實現雙輪驅動。把握新科技革命戰略機遇,全面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加大系統性改革力度,提升社會治理質量,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擴大開放力度,營造良好國際環境等。
三是六化協同、綠色發展、共建共享。經濟現代化、社會現代化、政治現代化、文化現代化、生態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六個方面協同發展、整體推進。綠色發展理念有機融入所有施政方針與政策。
中國現代化既是一項史無前例的偉大工程,也是對人類文明的一個重大貢獻。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成功實現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基本完成第一次現代化和工業化,已經初步擺脱了欠發達國家的面貌。未來30年,中國將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將邁入以第二次現代化為主的新發展階段,將先後升級為中等發達國家和建成現代化國家。中國的現代化之路,將為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開闢新途徑、提供新選擇,將為人類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