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中的“盡頭小站”

大山中的“盡頭小站”

  央視網消息:紫巖山下、綿遠河畔,四等小站漢旺站就坐落於此。漢旺站是德天支線的一個四等小站,火車從寶成線德陽站開出,運行41公里後便到達這裏。站名牌上,一頭指向綿竹,另一頭便是空白,這意味着火車每每抵達這裏,由於沒有前路,只能回頭。

大山中的“盡頭小站”

  漢旺鎮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作為一個極重災區被深深刻進人們的記憶裏。漢旺新城已於2010年異地重建,震後13年的今天,漢旺鎮舊址方圓數公里內唯一留存的單位,就是仍舊矗立在原地的漢旺站,車站18名職工堅守小站,守護着德天線的安全暢通,為周邊的廠礦企業和居民輸送着生產生活用品,譜寫着“感恩奮進”的動人樂章。

大山中的“盡頭小站”

  在地震受損房屋的環繞中,漢旺站貨場一派繁忙景象,兩台剷車正同時作業, 將堆在貨場上的碎石料裝上一輛輛汽車。站長郭煒説:“今天要裝16個車,卸115個車,要加班加點才能完成裝卸任務,支援企業生產”。

大山中的“盡頭小站”

  如果不是車站外100多米外的地震遺址的房屋,我們很難將這裏與13年前那場特大地震聯繫正來。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強震襲來,天塌地陷,車站五層樓房在濃烈的的煙塵中垮塌,這場災難在短短的幾秒鐘時間,就將漢旺車站的站房全部震垮,站區14名職工和家屬不幸遇難,漢旺站也成為了“5·12”地震受災最嚴重的鐵路車站。

大山中的“盡頭小站”

  地震發生後的48小時,車站職工忍着傷痛、克服困難,全力投入到自救和運輸組織的重建。隨着活動板房的臨時車站成功搭建,漢旺災區與外界間的鐵路生命通道迅速打通。一時間,多趟“搶”字頭列車裝載的來自各地支援的帳篷、板房、食品、飲用水和被服等救災物資陸續通過德天支線運抵漢旺,為當地受災羣眾點燃了堅強生活的希望。“當時,整個綿竹市的板房都是從這裏卸車的。”郭煒回憶道。

大山中的“盡頭小站”

  地震過後,漢旺鎮整體異地重建,由於地方經濟發展需要,漢旺站選擇了堅守。災後一年多,職工們就住進花草葱籠,生活設施齊全的四合院小平房。2009年開始,上級又根據地方災後經濟發展的實際,修建了專用線、專用貨場、倉庫。如今的漢旺老街已經被一道道鐵柵欄圍起來,成為了供人蔘觀的地震遺址。每當黑夜降臨,坐落在曾經繁華地段的漢旺站,成為了這裏唯一的光亮。

大山中的“盡頭小站”

  快速重建重生,漢旺站從悲壯一路走向豪邁,先後獲得全國“工人先鋒號”、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狀”等榮譽。現在車站主要運送河沙、石灰石、農用化肥,加上到達的磷礦石、鈦金礦、硫酸、純鹼等原材料,目前漢旺站每天裝卸貨物4300噸左右,運輸能力較災前增長了3倍多,有力地助推了地方經濟發展。

大山中的“盡頭小站”

  車站幹部職工沒有被震後的陰雲所籠罩,沒有為艱苦的生活所困擾,更頂住了日益繁重的生產任務的壓力。今年是貨運員廖鴻在漢旺站工作的第35個年頭,13年前那場無情的災難中,他的父母受傷,他在廢墟中目睹了昔日朝夕相處同事的離去,但他沒有離開這個傷心地,而是堅強地選擇了堅守。這位地震親歷者感慨地説:“地震雖然摧毀了我們的家園,但震不垮我們的精神,每天看到山中的貨物通過我們運向全國各地,我們心中充滿了自豪,也為我們的堅守感到值得!”

大山中的“盡頭小站”

  正在到發線檢查車輛連掛狀態的連結員馬希旺今年24歲,2019年剛來到鐵路。“作為一名新工,我雖沒有經歷那場地震,但我要向車站老一輩鐵路工人學習,傳承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立足崗位、努力工作,讓車站越來越美好。”

大山中的“盡頭小站”

  災後十三年,國家經濟發展駛入了快車道,漢旺站抓住機會,充分把握地緣優勢,抓住災後重建的重大機遇,發揮自身優勢有力助推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2021年1至4月,全站裝卸化肥、化工產品、礦石等貨物52萬噸,這個堅挺在地震廢墟中的“盡頭站”,已成為助推地方經濟發展,服務鄉村振興的“始發站”(蘇志剛 鄧文鑫 攝影報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29 字。

轉載請註明: 大山中的“盡頭小站”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