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詞格律如何快速掌握,寫出好詩?
過天姥山
青峯雲間繞,剡溪花下流。
越人語天姥,遙指山盡頭。
有朋友提出上面的問題,附帶了一首小詩。
這個問題其實不小,但是卻有些含混不清。
“現代詩詞格律”是什麼意思呢?如果是“現代詩詞”一起解釋的話,那就跟格律沒有任何關係了。現代詩是自由體,現代詞——沒有這個説法,或者我們可以理解為現代歌詞,這些體裁都是和格律不靠邊的,這個問題就無法回答了。
如果這個“現代”是作為“現在,當下”來理解的話,還好回答一點。
不過看題主附帶了一首不遵守平仄格律,卻是五言絕句形式的詩,基本上可以知道題主問的是在當下如何快速掌握詩詞格律。
我們知道中國的古詩分為遵守格律的近體詩和不遵守格律的古體詩。實際上到了今天,我們創作的格律詩和古體詩,都不能再稱之為古詩,不過是仿寫罷了。
而要快速掌握今天的格律詩創作方法,其實並不複雜。不過我們先要確定一點,要以今天的漢字讀音來入韻寫詩,才能稱得上現代格律詩。實際上我們也無法還原平水韻或者更古的唐音或者更早的音調,也就是説我們入門格律詩創作,必然要以新韻為主,這對初學者來説更加容易,不會造成規則的混淆。
當然,我們在學會格律詩規則之後,要真正寫好格律詩,還是要大量閲讀賞析唐詩作品,才能真正做到下筆如有神。而賞析古詩,熟悉平水韻就是不可或缺的功夫,需要一點點積累。古風古韻,就好像寫作的靈感,不是一蹴而就的。
可以快速掌握的,唯有規則。
我們就以新韻為基礎,以題主留下的這首古體詩《過天姥山》來講講如何寫格律詩。有例子修改,大家可以更加直觀地學習。
首先分析一下這首詩,心中對整首詩的內容大概有個底子,進行調整修改的時候不能破壞原詩意思。
青峯雲間繞,剡溪花下流。
越人語天姥,遙指山盡頭。
很明顯這首詩是一首五言詩,而五絕是格律詩中最小格式,也是平仄關係最明朗、最好解的格式,非常適合我們上手。
天姥山在中國詩人心中的地位,來自李白的古體詩《夢遊天姥吟留別》。而這首《過天姥》就是寫詩人從天姥山經過時的感慨。第三句“越人語天姥”直接引用了李白原詩的第三句,用在這裏過度比較自然,算是化用得比較好的句子。
前兩句寫景,第一句寫山,第二句寫剡溪,這也是李白詩中提到的。第三句化用原句,在這裏則是指詩人打聽天姥山,第四句寫越人指出天姥山所在。
總的來説,這是一首眼見景色,慕名求問心中聖山,得到越人指點的一首寫景記事詩。有什麼樣的感情在裏面呢?大概就是一些想起李白古風的意思在裏面,不深刻,可以改。
我們來看如何改成格律詩中的五絕。
首先,格律詩必須由律句組成。什麼是律句呢?就是平仄兩兩交替前進的句子。至於為什麼要這麼定義,因為這是快速掌握教程,我們就不細説了,在專欄裏有詳細推演,有興趣可以去看。我們這裏知道這個規則就行了。
平仄兩兩交替前行,叫作“相替”。
而“青峯雲間繞”的平仄是“平平平平仄”或者“平平平仄仄”,“間”字多音字,但是在這裏“雲間”應該是發第一聲,是平聲,所以這裏是“平平平平仄”,很明顯這裏四連平,沒有仄聲,不符合相替的條件,這就叫作“失替”。那麼這個句子就不是律句,自然也就沒辦法組成律詩。
所以,我們第一句就要改。
這裏補充説一下平仄,因為前面説了是現代格律詩,自然是按照新韻,也就是對應普通話的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
別問為什麼,有興趣就去看專欄。我們這裏只講規則,不講來龍去脈。
那麼第一句要如何修改才能成為律句呢?
根據相替的原則,第二個字和第四個字的平仄要交替。“青峯”不改,就必須把“雲間”的“間”字換成仄聲字——也就是三、四聲的字。大家想一想,有什麼字可以替換,改變平仄又儘量不動詩意呢?
“上、下、後、背、岫”都是仄聲字,也都有方位的意思。在這裏我選“上”字,一個儘量貼合原詩意,同時“雲上”本身有“高遠”的意思。
首句改成“青峯雲上繞”,平仄為“平平平仄仄”,這裏二四位置平仄是交替的,這就是個基礎律句,稱作“平起仄收”句式。
在兩句中,上句我們稱之為“出句”,下句稱之為“對句”。什麼“對”?平仄要相對。原則上每一個字平仄都要相對,但是太死板,所以只要求兩兩交替位置的平仄相對。
出句是“平平平仄仄”,對句就要“仄仄仄平平”。這就叫作“相對”。
“剡溪花下流”,按新韻平仄是“仄平平仄平”,我們看到二四位置上平仄是交替的,所以這是個律句,但是平仄的位置和出句是一致的,這個就不相對,我們稱之為“失對”。
這是出律,要變成五絕的話就必須進行修改,要把二四位置的平仄倒過來。
我們就改成“花下剡溪流”吧。雖然失去了原本對仗的味道——絕句是不要求對仗的。
這個就看個人取捨了,覺得對仗好,就別在乎格律。當然同時實現對仗和平仄合律也是可以的,但是因為這裏是改詩,儘量不作太大的文字改變。
“花下剡溪流”,平仄為“平仄仄平平”,實際上就是首字不論的“仄仄仄平平”,這樣出對句就相對了,就符合了格律詩的規則。
相對只是出對句之間的平仄關係,而下一聯的出句和上一聯的對句則需要遵守“相粘”的規則。
其實就是關鍵位置的平仄一致,產生和上一句相同的音調節奏,讓詩歌不脱節。
格律詩的單數句(除了首句)都是仄聲字結尾,所以第三句的平仄不可能和第二句完全相同(第二句平聲結尾、押韻)。
第二句是“仄仄仄平平”,那麼在保持二四位置平仄相同,改動尾字為仄的平仄結構就只能是“仄仄平平仄”。第三句必須符合這個平仄,才能合格。
第三句是化用李白原句“越人語天姥”,平仄是“仄平仄平仄”,二四位置都是平聲,實際上已經失替了,不是律句。
這一句的關鍵就是第二字要改成仄聲字,就既是律句,又相粘了。如果可以的話,第三字也換成平聲,就能避免整句只有第四字平聲,發音急促。
改成什麼字好呢?“人、民”都是平聲。不如細化吧,如果是小孩,就用“子”,婦女,就用“女”,老頭,就用“叟”。結合詩意,就是在路邊相問,那麼用“越叟”就相對有古意和野意。
“越叟語天姥”,也可以,但是我們用平聲字“説”代替“語”字,“越叟説天姥”,平仄變成標準的“仄仄平平仄”,聲音明顯清亮一些。
這就保證了平仄關係上的相粘。
最後一句作為第三句的對句,平仄自然要相對,就只能是以“平平仄仄平”結尾。
“遙指山盡頭”,“平仄平仄平”,我們發現題主原本的平仄相對是作得蠻好的。“越人語天姥”,“仄平仄平仄”,對應“平仄平仄平”。
但是既然要合律,就還是要修改成律句再相對。
需要把“指”字換成合適的平聲字,可是這個字是實詞,很難找出合適的字來代表這個動作。
乾脆把這兩字都換掉,承接上面的“説天姥”,繼續用對話形式來刻畫這一詢問的行為——這裏是個人行為,主要是沒想到用什麼平聲字來代替“指”。
實際上平水韻中的“看”是發第一聲,可以用在這裏,但是前面都説了用新韻,就不用古韻的多音字來產生混淆了。
直接改成“笑言山盡頭”,這裏面有牽涉到首字仄聲,產生孤平,第三字平聲拗救的格律知識,這裏就不詳細講了,有興趣的朋友去看專欄——這不屬於能快速入門的基礎格律知識。
到這裏,我們就完成了四句的相替、相對、相粘的格律整改。
在這裏還是要強調一下,這是答題,類似於考試,並不是説格律詩要強於古體詩。
很可能修改出來的詩還不如原古體詩順暢,有意思,但這是一個規則示範。
我們需要的是快速掌握規則,在規則之上創造出既合規,又優美動聽有意境的格律詩。
五絕·過天姥
清風雲上繞,花下剡溪流。
越叟説天姥,笑言山盡頭。
古絕·過天姥
青峯雲間繞,剡溪花下流。
越人語天姥,遙指山盡頭。
大家可以和原作對照一下。感覺區別也不是很大,但是在格式上一個是近體詩,一個是古體詩。
再説一遍,遵守格律與否只是格式的區別,與詩的好壞沒有任何關係。
要想寫出好詩,主要還是在於個人感受和文采,也就是靈感和表達技巧。
而想寫出好的格律詩,就需要在瞭解格律詩規則之後,用文采抒發自己的靈感,相對來説要多一個規則步驟。
這裏只是應要求普及格律基礎知識,不愛聽的就不聽,沒有任何關係,同樣能寫出好詩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