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兒子手辦被弄壞,熊孩子奶奶:一堆塑料而已!聽完價格後不吭聲了
同事家有個孩子今年上高中了,特別喜歡手辦,家裏也有一些。有一天鄰居家的王奶奶帶着她的小孫子來同事家做客。但是這個孩子是個遠近聞名的"熊孩子",再加上王奶奶很寵愛這個孩子,從來沒打罵過孩子,所以導致孩子越來越沒有規矩,所以同事家的孩子雖然放假在家,也就是打個招呼就進屋了。同事也一直和王奶奶聊天,也沒注意小孩子在做什麼。
等同事的兒子出來的時候,正發現熊孩子正在蹲地上拆他的手辦!本來就不喜歡這個孩子的他,更是氣不打一處來。但是,本着自己是哥哥的理念,同事家的兒子好聲好氣的商量想把手辦拿回來。可小孫子卻哭了起來,好像自己受了多大委屈。這邊的動靜,很快就驚動了聊天的大人們,王奶奶過來一看,是同事家孩子的手辦被自己的小孫子弄壞了。看着哇哇大哭的孫子,王奶奶不樂意了:"不就是一個玩具麼?你給他能怎麼樣呢,不就是一堆破塑料而已,賠給你就完事了!"
王奶奶這一番話,簡直讓同事懷疑自己的耳朵,她兒子一聽也氣壞了,轉身就把發票找出來,給了王奶奶。王奶奶看到發票上的價格更不開心了:"一堆塑料5000塊錢?你家這不是訛人呢麼。"之後同事的兒子給王奶奶"科普"了一下。王奶奶頓時就不吭聲了,她也沒想到一個玩具這麼貴!這件事情眼見着僵持不下,同事不得不出來打圓場 ,最後王奶奶也只是賠了一部分錢。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學兼優,不用非成龍成鳳。畢竟誰也不自己家的孩子"臭名遠揚"。但是想要孩子成為一個有修養、懂禮貌的好孩子和家長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很多的熊孩子都是有背後像王奶奶這樣的"熊奶奶"而形成的。
不讓孩子成為別人眼裏的"熊孩子"作為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承擔自己的責任
教導孩子學會承擔責任,而不是第一時間以"他還只是個孩子"、"你怎麼和孩子計較"、"等你有了孩子就知道了"等藉口為孩子開脱,這些説辭也是對父母自身責任的推卸。我朋友現在在國外生活。偶爾她回國跟她吃飯,聽她説過一段趣事。她的孩子喜歡和一幫熊孩子從一樓按別人的門鈴,按了就迅速衝到二樓,偷偷笑。再一層一層按上去。被告了一狀,之後朋友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説鬧着玩兒。於是她給別人道了歉。晚上的時候,孩子在房間,有人敲門。他説進來。外面沒有動靜。過一分鐘,又響。反覆幾次以後,他怒了氣沖沖的跑去開門,外面沒有人,他衝在客廳看電視的媽媽吼道:你幹嘛呢,打擾我寫作業。她聳肩膀,説我鬧着玩兒。第二天,孩子主動挨家挨户的道了歉,從那以後也沒有故意摁過別人家的門鈴。
言傳身教
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姑娘在地鐵裏,遇到了一個爸爸帶的小女孩。應該是5歲的樣子。爸爸手上提着一包畫畫的材料和一個包了幾層的雞排。小女孩一路上,都眼饞着看着那雞排,詢問了三次:爸爸,我好餓,我可以吃雞排嘛?爸爸都耐心的説,這是地鐵,你吃東西的味道會另旁邊所以聞到的人都餓的,等回家了就可以吃啦。那小女孩搖着雙馬尾和爸爸説,那可以給我拿着讓我聞聞麼,我就聞聞,你要答應爸爸只能聞聞吶。爸爸遞給了她。一直到下車,小女孩都握緊着雞排,坐在爸爸腿上偶爾低頭嗅嗅,沒有嘗試打開袋子去吃雞排。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不懂得禮貌或者做法欠缺的時候,一定要去阻止才能讓孩子不變成人們口中的熊孩子。
以身作則,禮貌待人
美國心理學家傑裏?維考夫提到,父母一般都不會像要求孩子尊重自己那樣去尊重孩子。我們的教育方式往往把畏懼和尊敬混為一談。孩子可以用禮貌的語言來表達對別人的喜愛和尊敬。一旦孩子會説話,就能説"請!"和"謝謝!"等禮貌用語。你要讓孩子明白,在他對你有禮貌的時候可以答應他的要求,並且,你不喜歡聽到他粗魯地命令你。
同樣,以身作則比單純的説教效果要好得多。你應該經常對你的孩子説"請!"和"謝謝!",這樣孩子就會明白禮貌用語是日常交流的一部分。無論是在家裏還是公共場合,都應該講禮貌。